"移得绿杨栽后院":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
# 绿杨:绿柳。
"学舞宫腰":它像宫中舞女细腰般随风舞动,
# 宫腰:即楚腰,纤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二月青犹短":可到了二月枝条还短。
#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不比灞陵多送远":它不像灞陵的杨柳能见证无数送别场景。
# 灞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乱絮东西岸":枝条上飘满残丝乱絮遍布东西两岸。
# 乱絮:散乱的柳絮。,残丝:折断的柳枝。
"几叶小眉寒不展":它那几片叶子如愁眉般紧锁在寒意中难以舒展。
#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莫唱阳关":不要唱那《阳关曲》,
#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唐、宋时的送别歌曲。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真个人肠断":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
# 人:一作无。
"分付与春休细看":我吩咐春天不要细细端详这绿杨,
# 分付:付托。
"条条尽是离人怨":因为它的每一条枝条都饱含着离人的哀怨。
# 条条:指柳条。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借移栽到后院的绿杨来抒发离情别绪。上阕描绘绿杨刚移栽后的状态,它像宫女细腰般婀娜,但因刚栽不久,枝条还短,与灞陵那些见证无数送别的杨柳形成鲜明对比。下阕着重刻画绿杨的神态和给人的感受,几片叶子如愁眉紧锁,在寒意中难以舒展,连《阳关曲》都不忍听,因为每一条枝条都饱含着离人的哀怨。全词通过咏绿杨,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离人的愁思。
2. 分段赏析
上阕起笔描绘移栽杨柳的场景,一株纤弱的绿杨被移栽至后院,从此告别了任人攀折、飘零无依的命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柔曼的枝条常与美人纤细的腰肢相类比,此处“学舞宫腰”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勾勒出一位年轻歌女的形象。“学舞”二字暗含其尚处豆蔻年华,这与“二月青犹短”的杨柳姿态相互呼应,巧妙暗示一位年轻歌女脱离风尘,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灞陵自古便是折柳送别的场所,无数柳丝柳絮在此被随意抛掷。这两句委婉道出歌女摆脱往日被人轻贱的处境,幸得良人庇护。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以“寒不展”的柳叶喻皱起的眉头,细腻传达出主人公低落的情绪。以柳叶比美人眉,延续拟人手法,下句同样聚焦于这位年轻歌女的神态。“莫唱《阳关》”一句,如点睛之笔,点明离愁别绪。《阳关》作为经典的送别曲目,暗示主人公即将与庇护她的主人分离。白居易曾有“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之句,此处“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皆以柳为喻。末二句化用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诗意,将柳丝幻化为离人怨苦的具象,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哀愁。全词巧妙融合人与柳的意象,似分实合,笔法灵动自如,收放有度。结尾点明主旨,寄托深远。以柳叶、柳枝喻美人腰肢、眉眼与愁肠,虽非张先首创,但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讲述了一段曲折哀婉的故事。词中先叙佳人往昔苦难,再写其生活境遇的改变,却仍难掩遗憾与哀怨。词人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融入以柳寄情的比兴之中,使作品别具韵味,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张先《武陵春·双调》
下一篇:宋·张先《润州甘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