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闺内、":在深闺里、
"空自想佳期":我独自幻想着与你重逢的美好日子。
"独步花阴情绪乱":独自在花丛中徘徊,心绪纷乱,
"谩将珠泪两行垂":只能默默流泪,两行泪水不停落下。
"胜会在何时":那令人期待的相聚,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恹恹病":整日病恹恹的,
# 恹恹:一作厌厌。
"此夕最难持":这个夜晚尤其难熬。
"一点芳心无托处":一颗真心无处安放,
"荼蘼架上月迟迟":只能望着荼蘼花架上的月亮,看它迟迟不落。
"惆怅有谁知":满心的惆怅与哀伤,又有谁能真正明白。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情词。通过写深闺女子独盼佳期的烦乱,她在花影下徘徊垂泪,因思念而恹恹成病,满心牵挂无处寄托;又写她望着荼蘼架上缓缓移动的月亮,满心惆怅无人诉说,表达了闺中女子对相聚的渴盼与孤寂愁绪。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闺中女子的视角展开,通过“香闺内”“独步花阴”“谩将珠泪”等场景的转换,层层递进地刻画出她从空想佳期到情绪崩溃的心理变化。开篇“空自想佳期”直击核心,一个“空”字道尽期待与失落的落差;“独步花阴”看似闲适,实则以乐景反衬孤寂,花影摇曳间更显心绪纷乱;而“谩将珠泪两行垂”则将隐忍的悲痛外化为具象动作,泪水空垂无人可诉的无奈跃然纸上。结尾“胜会在何时”以问句收束,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对具体相聚时刻的渴求,未答之问更添怅惘,为下片情感爆发埋下伏笔。下片聚焦于女子当下的煎熬与绝望。“厌厌病”三字浓缩了身心交瘁的状态,“此夕最难持”以时间节点强化煎熬的尖锐感;“一点芳心无托处”是全词情感枢纽,“一点”极言心事之微小却沉重,“无托处”道尽深情无处安放的悲凉。转而写“荼蘼架上月迟迟”,借月光迟缓流动的静景,暗喻等待的漫长与煎熬的无尽,物我交融中孤寂感愈发浓烈。末句“惆怅有谁知”以直抒胸臆作结,将前文所有隐忍的愁绪推向高潮,无人理解的孤独如利刃收尾,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