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íng
chūn
yuè
·
·
xiǎo
shí
diào

朝代:宋作者:张先浏览量:3
chéng
tóu
huà
jiǎo
cuī
yàn
qián
shí
xiǎo
lóu
wǎn
cán
hóng
shù
chǐ
yún
zhōng
duàn
chóu
sòng
tiān
yuǎn
zhěn
qīng
fēng
tíng
huà
shàn
dòu
mán
diàn
shā
líng
luàn
zěn
shēng
lái
jīn
yín
chán
mǎn

译文

城头的画角声催着傍晚的宴会散场,想起从前,在小楼的夜晚。几尺长的残虹在云中中断。我满怀愁绪远望,天涯那么遥远。枕着清风,停下手中的画扇。随手拨弄着竹席,碧纱帘被吹得凌乱。怎么才能让你来到身边,今天夜里,月亮正圆呢。

逐句剖析

"城头画角催夕宴":城头的画角声催着傍晚的宴会散场,

"忆前时、":想起从前,

"小楼晚":在小楼的夜晚。

"残虹数尺云中断":几尺长的残虹在云中中断。

"愁送目、":我满怀愁绪远望,

"天涯远":天涯那么遥远。

"枕清风、":枕着清风,

"停画扇":停下手中的画扇。

"逗蛮簟、":随手拨弄着竹席,

"碧纱零乱":碧纱帘被吹得凌乱。

"怎生得伊来":怎么才能让你来到身边,

"今夜里、":今天夜里,

"银蟾满":月亮正圆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迎春乐》北宋词人张先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抒发思念与期盼之情的词作。上片以城头画角催散夕宴起笔,由眼前之景牵出对“前时小楼晚”的回忆;再写残虹断于云中的眼前景,以残缺之景衬失落之情,终以“愁送目、天涯远”直抒对远方之人的牵挂。下片聚焦独处细节:枕清风、停画扇、逗竹席,碧纱零乱,显示其百无聊赖与心绪不宁;末尾三句直白抒发盼心上人于月圆之夜归来的急切,将思念化为具体期盼。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情感细腻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城头画角催夕宴”,开篇以“城头画角”这一具有时间标志性的意象起笔,画角声急促,暗示傍晚的宴会即将结束,点明了当下的场景。“忆前时、小楼晚”,由眼前的“夕宴”自然转入回忆:曾几何时,也是这样的傍晚,在小楼之上共赏晚景。此处以简略的叙事勾起往昔温情,与当下的独处形成隐性对比,为后文的愁绪做铺垫。“残虹数尺云中断”,镜头转向眼前之景:雨后残存的彩虹仅数尺之长,还被云层隔断,景象残缺而短暂。虹本是美好意象,却以“残”“断”修饰,暗合词人心中的失落感,景中已悄然融入情感。“愁送目、天涯远”,承接写景,直抒胸臆。词人带着满心愁绪极目远望,而思念之人却远在天涯,视线所及终难抵达。“送目”的动作与“天涯远”的距离形成反差,将思念不得见的怅惘清晰展现,“愁”字点明了上片的核心情感。下片,“枕清风、停画扇”,转入词人独处的细节描写:他枕着微凉的清风,手中的画扇早已停挥。清风本宜人,画扇原是纳凉之物,此刻却成了词人百无聊赖的陪伴,动作的“停”暗示了心绪的凝滞,慵懒情态中藏着难以排遣的孤寂。“逗蛮簟、碧纱零乱”,继续刻画闲居状态:随意拨弄着南方产的竹席,眼前的碧纱帘也显得凌乱不整。“逗”字写出无意识的小动作,“零乱”既状碧纱之形,亦暗写词人内心的不宁,以环境的无序呼应心境的纷乱,细节中见深情。“怎生得伊来,今夜里、银蟾满”,结尾由含蓄转为直白。“怎生得”以口语化的疑问,将期盼之情推向高潮——怎样才能让思念的“伊”来到身边?“今夜里、银蟾满”则给出具体的时间背景:今夜月满如银盘。月圆本是团圆的象征,词人盼“伊”在月圆之夜归来,既呼应了上片“前时小楼晚”的温馨回忆,也让这份期盼有了更具体的寄托,情感真挚而不浮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先《生查子·双调》

下一篇:宋·张先《凤栖梧(小石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