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可魂消":什么地方能够让我消解这愁苦的情绪呢。
# 魂消:即消魂,也作“销魂”,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京口终朝两信潮":京口这个地方每天都有两次按时涨落的潮水。
# 两信潮:即早潮和晚潮。信潮,即“潮信”,因潮水来去有定时,故称。,终朝:自天亮至吃早餐的这一段时间。
"不管离心千叠恨":潮水不管离人心中千重万叠的怨恨,
# 离心:别离的心情。
"滔滔":依旧滔滔流淌。
"催促行人动去桡":潮水催促着远行的人划动船桨出发。
# 桡:船桨,借指船。
"记得旧江皋":还记得过去在那江边的高地。
# 江皋:江边或江边高地。皋,近水处的高地。
"绿杨轻絮几条条":几缕绿色的杨柳枝上有轻轻的柳絮飘飞。
# 几条条:百家词本《张子野词》作“飞条条”。
"春水一篙残照阔":春水荡漾,船篙撑动,残阳下水面宽阔,
# 残照:落日余晖。,春水一篙: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桥弯双表迥,池涨一篙深。”
"遥遥":一片悠远。
"有个多情立画桥":有一位多情的人站立在那如画的桥上。
#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多情:指钟情的人。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描绘了京口的潮水、江皋的景色以及往昔与爱人分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惆怅、思念的氛围。通过对当下离别场景和往昔回忆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际的愁苦,以及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词人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化用:“何处可魂消”。此句化用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原句将离别之愁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张先在此化用,以“何处可魂消”起笔,直接点明离别的销魂之感,引发读者对离情别绪的共鸣,为全词奠定了伤别的情感基调。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情人离别之景。离恨重重,见潮水而魂消,只觉它在催人启程。首句“何处可魂消”点出销魂之处,“魂消”二字化用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尽显离别之痛。次句承接“何处”,写离别地点在京口,以“终朝两信潮”诉尽别情难断,“两信潮”亦暗指与兜娘的两次相见。接着由潮水写到离舟,江潮无情,不顾人被离恨所困,在人不忍离别时,偏以滔滔之势“催促行人动去桡”,让人纵有不舍,也只得动身。下片叙写行人对往事的追忆与情人遥送之景。回想江皋、杨柳、春水、残照,以及立在画桥上的多情之人,将这一幕定格为记忆中最美的画面。首句“旧江皋”牵出往事,离舟出发时,江岸景色勾起回忆,环境依旧,时光已改,“绿杨轻絮”一句浓缩了浓得化不开的过往。离舟渐远,在绿杨轻絮、春水残照间,行人仍能望见“多情”的爱人立在画桥边。此前皆从行人视角落笔,结句则转向送者,为全词添了无尽余韵。
# 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词下片所赋与之相近。
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熊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沈松勤《张先集编年校注》
# 张先《南乡子》(何处可魂消)说“记得旧江皋。绿杨轻絮几条条。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记忆中的旧江皋的三个场景,实则是条条轻絮、春水残照、画桥孤立三个碎片连成,典型传递出词人赏玩旧痕的审美追忆心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
# 说京口江潮“不管离心千叠恨”的涌动,暗寓了时间的迅猛流逝,行人应该离去了。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阮忠《宋代四大词人群落及词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