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óng
lóu
sòng
xīn
jiàn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3
hán
lián
jiāng
píng
míng
sòng
chǔ
shān
luò
yáng
qīn
yǒu
xiāng
wèn
piàn
bīng
xīn
zài

译文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果洛阳的朋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逐句剖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

#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平明送客楚山孤":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

# 孤:独自,孤单一人。,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平明:天刚亮。天亮的时候。

"洛阳亲友如相问":如果洛阳的朋友询问我的情况,

#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 玉壶: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冰心:想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这就是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天然浑成,不着痕迹,读起来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离。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送别诗,也是抒情诗。体裁为七言绝句。诗中借寒雨、楚山、寒江、明月等景象,描绘了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的情景,既烘托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又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以及自己坚守操守、不肯妥协、蔑视谤议的精神品质。

2. 写作手法

环境渲染:“寒雨连江夜入吴”这句诗,在夜间,寒冷的雨幕连绵不断地笼罩吴地。“寒雨”点明时节,增添了萧瑟之感,“连江”写出雨势浩大,水天相连,“入”字赋予雨动态感,仿佛雨是悄然侵入。诗人从视觉和触觉上,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迷蒙、凄冷且孤寂的氛围,既暗示自己因离别而愁绪满怀,又展现出一种壮阔的意境。借景抒情:“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之时,诗人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送别友人后的孤寂落寞之情,寄托于那孤独矗立的楚山。在这一情境中,楚山不再只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深刻地传达出友人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孤寂,也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孤独形象。比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与友人分别之际,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冰心”自喻,象征自己心地纯净、品格高洁,“玉壶”则代表一种澄澈、坚贞的境界。诗人借此向亲友表明,尽管外界有诸多污蔑与误解,但自己依然坚守本心,保持操守,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两句诗不仅是对亲友的深情告慰,更体现出诗人坚毅、清高的性格和不肯妥协的精神,使诗歌的情感从惜别上升到对精神品质的坚守,境界得到了升华。

3. 分段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在夜间,寒冷的雨幕连绵不断地笼罩吴地。“寒雨”点明时节,增添了萧瑟之感,“连江”写出雨势浩大,水天相连,“入”字赋予雨动态感,仿佛雨是悄然侵入。此句从视觉和触觉上营造出一种迷蒙、凄冷且孤寂的氛围,既暗示诗人因离别而愁绪满怀,又展现出一种壮阔的意境。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此时只有楚山孤独地矗立在那里。“平明”点明时间,“送客”直接表明送别之事,“楚山孤”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借孤独的楚山,深刻地传达出友人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也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孤独形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嘱托。“洛阳亲友如相问”,诗人想象友人回到洛阳后,亲友会询问自己的情况。在当时,诗人因不拘小节遭人非议、多次被贬,处境艰难。“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冰心”自喻,象征自己心地纯净、品格高洁,“玉壶”则代表一种澄澈、坚贞的境界。诗人借此向亲友表明,尽管外界有诸多污蔑与误解,但自己依然坚守本心,保持操守,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两句诗不仅是对亲友的深情告慰,更体现出诗人坚毅、清高的性格和不肯妥协的精神,使诗歌的情感从惜别上升到对精神品质的坚守,境界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比,源于其与洛阳亲友间深厚的相知和信赖。这并非是为洗刷污名而作的辩白,实则是对恶意谤议的轻蔑与傲然自誉。于是,诗人从那澄澈无垢、通透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粹的冰心,以此慰藉友人。此举较之千言万语的相思之辞,更能深切传达出他对洛阳亲友的拳拳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炼格最高。“孤”字自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二

# 神骨莹然如玉。薛应旂曰:多写己意。送客有此一法者。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古诗“清如玉壶冰”,此自喻其志行之洁,却将古句运用得妙。

清黄生《唐诗摘钞》卷四

# 自夜至晓饯别,风景尽情描出。下二句写临别之语。意在言外。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唐人多送别妙。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春夜喜雨》

下一篇:唐·刘禹锡《陋室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