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4
hǎo
zhī
shí
jié
dāng
chūn
nǎi
shēng
suí
fēng
qián
rùn
shēng
jìng
yún
hēi
jiāng
chuán
huǒ
míng
xiǎo
kàn
hóng
shī
湿
chù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逐句剖析

"好雨知时节":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

# 时节:季节,节令。,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当春乃发生":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乃:就。

"随风潜入夜":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

# 潜: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细无声":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 润物:使万物受到春雨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

#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江船火独明":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

#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曾经是主持织锦的官员的官署所在地,所以叫“锦官城”。,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夜喜雨》乃唐代文豪杜甫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寓居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颂雨佳作。此诗凭借精致的笔法与深沉的情感,细腻勾勒了春雨的独特韵味及成都夜色中的雨景,高度赞扬了春雨适时降临、滋养万物的无私之德。杜甫巧妙施展拟人化技巧,赋予春雨以生命气息与情感色彩,刻画入微,生动鲜活,形神兼备。全诗洋溢着淡雅之境,意蕴悠长而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完美融合,实为意境深远、风格独特的上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生活后终至成都定居,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并与农民交往,对春雨情致深厚,于是写下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美景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春夜细雨滋润万物的景象写出了对春雨及时而来的喜悦之情与对自然生机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春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的“知”字,赋予了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使其仿佛懂得时节,能够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降临。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春雨的形象更加鲜活、可爱。寓情于景:全诗情感真挚,诗人寓情于景,借春雨表达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更加感人至深,引人共鸣。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开头便以“好”字赞美“雨”。在生活中,“好”常用来赞美行善之人,此处用“好”赞美雨,自然会唤起人们对行善者的联想。接着,诗人将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顺应客观需求,其中“知”字用得极为传神,仿佛将雨写活了——春天正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正当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适时落下,的确称得上“好”。颔联进一步描写雨的“发生”,以展现雨的“好”,“潜”“润”“细”等字生动地道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好”,在于适时,在于“润物”。春天的雨,通常是伴着和风细雨滋润万物的,但也有例外:有时会伴随冷风,受冷空气影响由雨转雪;有时会伴随狂风,下得猛烈。这类雨虽下在春天,却非典型春雨,只会损物而无法“润物”,自然难以让人“喜”,也得不到“好”评。所以,仅有首联“知时节”的描述,还不足以完全体现雨的“好”,直到颔联写出典型的春雨——那伴着和风的细雨,“好”字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依旧运用拟人化手法,“潜入夜”与“细无声”相呼应,既表明这是一场伴随和风的细雨,又暗示这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讨“好”。若它有意讨“好”,便会在白天落下,大造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而正因它有意“润物”、无意讨“好”,才选择在不打扰人们工作劳动的时刻悄然降临,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颈联:雨如此“好”,诗人便希望它下得久、下得足,最好能下个通宵。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润物”便不够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在颈联中描绘: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分辨,而如今放眼望去,“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亮的,江面、小路都隐入黑暗,天空中乌云密布,地上也漆黑一片,看来这雨定会下到天亮。这两句生动勾勒出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既点明云厚雨足,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尾联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喜”字,描绘想象中雨后清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这样的“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能得到润泽而蓬勃生长,其中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将带雨绽放、红艳欲滴。诗人预想,明日清晨去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将会杂花生树,一片“红湿”,朵朵鲜花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词语的精妙运用,充分体现出诗人体物入微的功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叙述到形象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延至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考究。本难为的夜雨景色,却被写得耀眼突出,让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红湿”二字,或谓海棠可当。此诗绝唱。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惟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雪》:“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浦云。”《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

明胡应麟《诗薮》

# 五字可作《卫风》灵雨注脚(首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浑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随风”二句下)。以此句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末两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停,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如倍写“喜”字,结语更有风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野径云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独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晓看红湿处”二句,“细”“润”故重而不落,结“春”字,工妙。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起有悟境,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个个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上四俱流水对。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处着眼。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近人评此诗云: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是已,然非有意为之,盖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潜会,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训诂语耳。

清弘历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馀子所可到。

清纪昀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

# 李子德云:诗非读书穷理,不至绝顶;然一堕理障书魔,拖泥带水,宋人远逊晋人矣。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飞行自在,独有千古。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首剔“春”字,次点“春”字,三点“夜”字,四、五明画“夜”字,六傍托“夜”字。五、六承“无声”来,只写“夜”字耳。《初月》诗末句“晴”字,此末句“湿”字,绾合处并无着力瞻顾之痕。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起结多不脱“喜”意。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悯农(其二)》

下一篇: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