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uě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
èr
yuè
chū
jīng
xiàn
cǎo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wǎn
chuān
穿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逐句剖析

"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

#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二月初惊见草芽":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 见:同“现”,呈现,发现。,惊:新奇,惊讶。,初:刚刚。

"白雪却嫌春色晚":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

# 嫌:嫌怨;怨恨。

"故穿庭树作飞花":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 故: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充满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首句写新年已至,却芳华未见;次句表明二月来临,花儿仍未绽放,只有初生草芽悄悄露头。三、四句描绘飞雪迎春,装点出别样春色。此诗从春寒飞雪视角,于寻常之景中挖掘新意,工巧奇绝,独具风采。诗句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期盼,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诗人坚信它必将到来,甚至在春色尚未来临之际,便幻化出一片春色。同时,诗中也展现出一种深刻感悟与乐观主义精神:万物皆有灵性,能将春寒料峭化作春意盎然,把冷漠情怀转为盎然生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5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彼时韩愈在朝中担任史馆修撰,兼掌知制诰一职。由于韩愈曾前往岭南,对他而言,北方的春天来得较为迟缓,直至二月才有草芽破土而出。于是,韩愈参考岑参《白雪歌》的意境与手法,创作出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新年到二月间的春景,如未见芳华、初现草芽、白雪穿树等景象,抒发了对春雪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将白雪拟人化,赋予其“嫌”和“穿”的动作与情感,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雪仿佛是因为嫌弃春色来得太晚,所以纷纷扬扬,穿树飞花,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3. 分段赏析

诗的一、二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也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时候前后恰逢立春,意味着春天的降临。新年时都还不见芬芳的花朵,这可让在漫长寒冬里久久期盼春色的人们格外心急。一个“都”字,将这种迫切的心情表露无遗。“惊”字最值得品味琢磨。它生动描绘出诗人在焦急等待中,终于瞧见“春色”萌芽时那惊喜的神情。除此之外,“惊”字还生动展现出摆脱冬寒后,人们那种新奇、诧异与欢喜的心境。这个“初”字,饱含着春来过晚、花开太迟而产生的遗憾、叹惋和不满的情绪。从诗歌的结构布局来看,前句“未有芳华”,是一次压抑;后句“初见草芽”,则是一次上扬,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诗的三、四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面意思是说只有雪而不见花,可实际蕴含的情感是:人尚且能够耐心等待姗姗来迟的春色,甚至能从二月的草芽中捕捉到春天的踪迹,然而白雪却按捺不住了,纷纷扬扬,穿梭于庭树之间,好似化作了飞舞的花瓣。真正百花盛开的春色还未到来,难免会让人感到一丝遗憾,但是这穿树飞花的春雪,难道不也同样传递出春的气息吗!诗人对于春雪飞花,并非满心的惆怅与失落,反而是充满了欣喜之感。一个殷切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当自然界尚无春色之时,他的想象中也能幻化出一片烂漫春色。这正是三、四两句的精妙所在,其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堪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这般美好且富有灵性。此诗的构思极为奇特。在初春之际,雪花纷纷飞舞,这本是导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缘由,然而,诗人偏偏说白雪是因为嫌弃春色来得太过迟缓,所以才“故穿庭树”,如纷飞的花瓣般飘落。这种将原因与结果颠倒的写法,增添了诗歌的意趣。“作飞花”三个字,把静态的雪转化为动态,把初春的清冷寂寥转变为仲春般的热闹活泼,层层翻转,让人应接不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

清刘公坡《学诗百法》

# 《文选》以谢惠连《雪赋》入物色类。雪于诸物色中最难赋,而赋春雪则须切“春”字,尤难于赋雪。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不详朱宝莹《诗式》

#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现代萧涤非、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下一篇:唐·贾岛《剑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