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dòng
tíng
zèng
zhāng
chéng
xià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yuè
shuǐ
píng
hán
hùn
tài
qīng
zhēng
yún
mèng
hàn
yuè
yáng
chéng
zhōu
duān
chǐ
shèng
míng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
yǒu
xiàn
qíng

译文

八月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逐句剖析

"八月湖水平":八月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

# 湖:此指洞庭湖。

"涵虚混太清":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气蒸:一作“气吞”。

"波撼岳阳城":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撼:摇动。一作“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耻圣明":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 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平常家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 者:一作“叟”。,坐观:一作“徒怜”。

"徒有羡鱼情":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 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徒:只能。一作“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作为投赠诗作,诗人借观湖生发的“欲济无舟楫”之叹与“临渊羡鱼”之情,委婉传达了希望得到张九龄举荐的意愿。前四句着重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气象,后四句则由景及情,抒发个人抱负。全诗以望湖起兴,通过“欲济无舟楫”的自然过渡,对洞庭湖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展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雄浑气势,呈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实为山水诗中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时值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正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孟浩然遂作此诗相赠,意在求得引荐提携。为维持文人风骨,诗中措辞刻意淡化干谒色彩,以含蓄笔法表达心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含蓄蕴藉的干谒诗,全诗以景起兴,借景传情,借洞庭湖的壮阔气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既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又暗含了诗人渴望进取的生命状态。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两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写景句,既描绘洞庭湖的浩渺壮丽,又暗含诗人对宏大抱负的向往,后两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抒怀句,由"欲济"转向求仕之志,自然过渡到对"圣明时代"的感慨,景情浑然一体。比喻:“欲济无舟楫”中,诗人把出仕比作渡湖,将他人的引荐比作舟楫,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求仕渴望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希望张九龄能给予自己提携、助力自己踏上仕途的期盼。用典:“欲济无舟楫”巧用典故。“舟楫”典出《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原意是若要渡过江河,需借助舟船。作者在此以“欲济无舟楫”自比,将出仕求官比作渡河,把张九龄比作舟楫,委婉表达自己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渴望张九龄能予以帮助、引荐自己的心情。正衬:“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句以宽广平面,借云梦泽受湖滋养来衬托湖的浩阔;“波撼”句用窄小立体,以岳阳城似被摇动来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凸显湖的磅礴气势。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为实写,即交代了时间,又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的湖水。水天一体,景象十分壮阔。“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汪洋浩荡,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着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聚焦湖面动态景观,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仿佛要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变成了陆地。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整个岳阳城似的。下面两句“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荡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白衣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湖却没有船只一样。“舟楫”,巧妙运用《尚书》“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的典故,将地理空间的渡河需求转化为政治诉求的隐晦表达表。“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赋闲在家,而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剖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对出仕求官有所作为还是心生向往的,不过暂时没有门路而已。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再进一步向张九龄发出暗示。“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并且独出新意,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成就一番事业的美好愿景,只怕无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但是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4. 作品点评

本文是一首含蓄内敛的述怀诗。在唐代科举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当时知识分子若想获得政治出路,往往需要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作品,以期得到赏识与举荐,而这首诗这是这样的。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自然融合,通过即景抒怀的创作手法,将主观情思寄寓于客观景物之中,形成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 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可测。(“气蒸”一联下)。

清邢昉《唐风定》

# 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宋蔡绦《西清诗话》

#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浑浑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浩然“八月湖水平”一篇,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且“舟楫”、“圣明”以赋对比,亦不工。或以此为孟诗压卷,故表明之。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襄阳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气局拘迫,十九沦于酸馅,又往往于情景分界处为格法所束,安排无生趣,于盛唐诸子,品居中下,犹齐梁之有沈约,取合于浅人,非风雅之遗音也。此作力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宋人之鼻祖,开、天之下驷,有心目中当共知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孟浩然以“舟辑”、“垂钓”钩锁含题,却自全无干涉。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 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余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撼”语势太矜,句无馀力;“欲济无舟楫”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不敢谓之然也。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只清苍酝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洞庭》一章,反见索露,古人以此作孟公声价,良不解也。

清毛先舒《诗辩坻》

# 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

清王士祯《然灯记闻》

# 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起法高深,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诗脍炙止在三、四,未尝锤炼,自然雄警,故是不易名句。后半述意正得稳婉。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刘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兴感深厚。末语意长。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钟云: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为高唱。后托兴可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云:气势在“蒸”、“撼”二宇。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

清张惣《唐风怀》

# 吴曰: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然,而同意则超绝矣。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冯舒:通篇出“临”字(按诗题一作《临洞庭湖》),无起炉造灶之烦,但见雄浑而兼潇洒,后四句似但言情,却是实做“临”字。此诗家之浅深虚实法。冯班:次联毕竟妙,与寻常作壮语者不同。纪昀: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无名氏:三、四雄奇,五、六道浑又过之。起结都含象外之意景,当与杜诗俱为有唐五律之冠。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此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此前后两切格。前叙望洞庭,后半赠张,故名两切,五、六呼应句,又是正呼反应法。

清巢父《唐诗从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阿房宫赋》

下一篇:唐·韩愈《春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