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碌碌叹无奇":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
# 碌碌:平庸,无所作为。,腐儒:作者自称。
"独喜遗编不我欺":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 不我欺:并不欺骗我。,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白发无情侵老境":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
"青灯有味似儿时":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
# 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
"叠鼓冬冬迫睡期":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 迫睡期:催人睡觉。,冬冬:象声词,指鼓声。,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
"秋夜渐长饥作祟":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
# 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
"一杯山药进琼糜":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 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糜,粥。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夜读书的七言律诗,借腐儒叹无奇、白发对青灯、秋夜环境、睡前进食等意象,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读书、追求理想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将年老的境况(白发、老境)与儿时读书的状态(青灯、有味)进行对比,突出诗人虽年老但对读书的热爱未改,强化了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借高梧叶声传递寒意、更鼓催促睡期的秋夜景象,抒发诗人因时间流逝、不得不停止读书的无奈以及对读书的不舍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细节描写:“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通过“一杯山药进琼糜”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清苦的生活,展现其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 分段赏析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两句,诗人开篇自称“腐儒”,感叹自己碌碌无为,毫无奇特之处,然而却唯独喜爱古人留下的书籍,认为它们不会欺骗自己。表面上看,这是在叙述夜读的缘由,实则联系陆游一生渴望报国的抱负,“腐儒”“叹无奇”饱含着他不被当世认可、壮志难酬的感慨,而对“遗编”的喜爱,则体现出他坚守从书中获取的济世理想,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前半句“白发无情侵老境”直白地描述了岁月的无情,白发悄然爬上头顶,诗人步入老年之境。后半句“青灯有味似儿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青灯的映照下读书,那种兴致勃勃的感觉如同儿时一般。“白发”与“青灯”、“老境”与“儿时”相互映衬,生动地展现出诗人虽已年老,但对读书的热爱丝毫未减,勾起读者对年少读书时光的回忆,引发共鸣。“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从室内场景转向室外环境描写。“高梧策策”形象地描绘出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传递着阵阵寒意,渲染出秋夜的清冷氛围。“叠鼓冬冬”则写出了二更鼓的咚咚声,表明时间已至深夜,明日还有公务,即便诗人读书兴致正浓,也不得不考虑休息。这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将秋夜的寂静与时间的紧迫表现得淋漓尽致,衬托出诗人对读书的痴迷。“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诗人在秋夜读书至深夜,漫长的秋夜加之饥饿感袭来。然而,他的晚餐只是一杯用山药煮成的薯粥,可他却将其视为琼浆玉液般珍贵。此句通过对进食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清苦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体现出他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高尚情怀,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从读书中获得满足与快乐。
4. 作品点评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全诗风格质朴、自然且蕴藉深厚,语言简洁平实却富有深意。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手法,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在清苦生活中坚守理想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既展现了陆游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陆游诗歌多样化风格的生动体现。
# 陆游这首写自己读书的诗,可见他的这种读书生涯与情怀是贯彻其一生始终的。
现代商丘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教授王增斌《陆游集》
上一篇:宋·陆游《大热》
下一篇:宋·苏轼《阮郎归·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