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èr
yuè
èr
mèng
yóu
shěn
shì
yuán
tí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jìn
chéng
nán
xíng
shěn
jiā
yuán
gèng
shāng
qíng
xiāng
chuān
穿
xiù
méi
huā
zài
绿
zhàn
qiáo
chūn
shuǐ
shēng

译文

走在通往城南的道路,越接近越不敢放开步子向前行走,因为到了沈园,心中思绪万千,就更加叫人痛心。多年过去梅花依然绽放,香味沾染在游客的衣袖上,别致的小桥还是静静地伫立在绿水中,景还是当年景,只是人不在了。

逐句剖析

"路近城南已怕行":走在通往城南的道路,越接近越不敢放开步子向前行走,

"沈家园里更伤情":因为到了沈园,心中思绪万千,就更加叫人痛心。

# 沈家园:指沈园。

"香穿客袖梅花在":多年过去梅花依然绽放,香味沾染在游客的衣袖上,

"绿蘸寺桥春水生":别致的小桥还是静静地伫立在绿水中,景还是当年景,只是人不在了。

# 寺桥:又名罗汉桥,即《沈园二首》中所写的春波桥。此桥因在禹迹寺南,故又名寺桥。,蘸:把物体浸人水中。此指寺桥在水中的倒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是南宋陆游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陆游以记梦为引,抒发对亡妻唐琬的深切怀念。开篇“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直白道出靠近城南沈园时内心的恐惧与悲伤,情感层层递进。后两句“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借梅花飘香、春水蘸桥的乐景,反衬内心的哀伤。诗人运用以景衬情手法,短短四句,将跨越半百岁月仍未消散的深情与哀伤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陆游已八十一岁高龄。这年冬十二月二日,陆游在睡梦中踏入城南沈园。当渐渐靠近沈园时,他心中满是纠结,想去却又害怕前往,只因往昔的回忆太过沉重,园中的一切都可能触动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徒增伤感。可思念的力量太过强大,他还是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迈向沈园,期望在那里追寻昔日的身影,借景怀人。最终,他踏入了沈家园。此时园中呈现出冬尽春来的迹象,梅花肆意绽放,馥郁的幽香轻轻拂过衣袖。岸边的柳树已泛出嫩绿,池中的春水也悄然上涨。然而,他心心念念的佳人早已香消玉殒,徒留墙壁上被风尘侵蚀、斑驳模糊的墨痕。在这梦境里,新旧景象交织,荣枯画面更迭,强烈的对比在陆游心中投下了复杂而斑驳的光影。待一梦醒来,他仍沉浸在梦中的情境里,久久难以释怀,于是追忆梦境,挥笔写下了这组诗,以寄托内心深处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诗人梦中靠近沈园直至入园的心理变化,以及园内梅花、春水等景象,借记梦写出了诗人对亡妻唐琬经久不衰的怀念,表达出内心的伤感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描绘梅花飘香、春水绕桥的美好春景,然而物是人非,美好的景致更衬出诗人内心的哀伤,强化了情感表达。借景抒情:“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一句,以情与景的矛盾冲突为笔,勾勒出独特的情感张力。明明距城南已近,内心却生出怯意;踏入沈园的瞬间,悲伤更如潮水翻涌。这种“近”与“惧”、“入”与“痛”的强烈反差,巧妙地展现出积压已久的爱情伤痛,一旦触及相关场景便会瞬间迸发的微妙心理,看似矛盾,实则在情理之中,别具动人韵味。

3. 分段赏析

开篇“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诗人陆游的情感就极具冲击力。正常情况下,靠近某个地方会因期待而加快脚步,可陆游却恰恰相反,越接近城南,内心越是害怕前行。这是因为城南的沈氏园承载着他与唐琬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当真正踏入沈家园时,那股哀伤更是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来。从“路近城南”到置身“沈家园里”,路程逐渐拉近,而他的心理状态也从最初的惧怕,演变成极度的悲伤。此时的陆游已八十一岁高龄,这般强烈的情感反应,深刻地体现出他对唐琬那份历经岁月却丝毫未减的深情厚谊。他早早地就对靠近沈园心怀恐惧,足见唐琬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以及那些回忆带给他的伤痛之深,仿佛只要靠近,曾经的悲伤就会立刻扑面而来。后两句“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春日景象。梅花散发着清幽的香气,丝丝缕缕钻进诗人的衣袖,寺桥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桥下春水荡漾,绿意盎然。但这美好的景致,在陆游眼中却成了衬托哀伤的背景。曾经与唐琬携手同游的画面与眼前的景象重叠,如今梅花依旧,春水长流,可唐琬却早已离去。诗人以这种美好的乐景,反向衬托出内心的哀情。五十多年过去了,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带来丝毫慰藉,反而让他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失去唐琬的痛苦,加倍凸显出他此时心境的凄凉与伤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笔触细腻婉转,字字泣血,将深沉真挚的情思化作哀婉动人的诗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程彻《春信》

下一篇:宋·苏辙《北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