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雪不到地":南方的雪因气候较暖落不到地面便融化,
"青崖沾未消":青色的山崖上,雪沾附其上尚未完全消融。
"微微向日薄":在微弱的阳光下,逐渐迫近地面而消融,
"脉脉去人遥":默默飘离,离人越来越远。
"冬热鸳鸯病":冬日本应寒冷,如今却反常温暖,连鸳鸯也因不适而显得萎靡,
"峡深豺虎骄":峡谷幽深,豺狼老虎因少人迹更加凶猛。
"愁边有江水":在这满是愁绪的时节,唯有长江水流淌不息,
"焉得北之朝":如何才能乘此江水北归朝廷。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南方雪景,由景及物、由物及情,语言质朴而细腻,通过“雪”的轻薄、“鸳鸯”的病态、“豺虎”的骄横等意象,层层递进地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归乡的迫切与人生的怅惘,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薄”有迫近之意,“向日薄”将雪拟人化,描绘出雪花似乎带着一种羞怯、怯懦的姿态,缓缓地、轻轻地朝着太阳靠近。赋予了雪花以人的动作和心理,仿佛雪花是一个胆小、小心翼翼的生命,不敢大胆地接近太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在阳光照耀下渐渐消融的状态。“脉脉”本是形容眼神中饱含温柔、情意,这里用来形容雪,将雪拟人化为一个含情脉脉的人。雪花好像带着无尽的眷恋和不舍,缓缓地飘向远方,离人越来越远。此句不仅写出了雪花飘落的动态,更传达出诗人惆怅、落寞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点明南方雪的特性:雪尚未落地便已消融,仅能在青黑色的山崖上留下淡淡的湿润痕迹。“不到地”“沾未消”二词,简洁勾勒出南方冬季湿冷却少积雪的气候特点,画面清冷而含蓄。“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进一步刻画雪的状态。“微微”形容雪势轻薄,“向日薄”写出雪在阳光映照下更显稀疏微弱;“脉脉”赋予雪以人的情态,仿佛它含着不舍,渐渐远离人群。叠词的运用让雪的形态更显细腻,也暗含诗人对雪易逝、景难留的微妙感触。“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由景及物,转向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冬热”与雪天形成反差,温暖的天气让本应栖息的鸳鸯反觉不适;而深幽的峡谷中,豺虎因少人侵扰更显凶猛。这两句以动物的异常状态,暗喻环境的异变——或指气候反常,或隐含战乱后山野失序的现实,为后文抒情铺垫。“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滔滔江水,愁绪翻涌:江水悠悠,可自己却为何不能北上归朝?“愁边”二字点明愁因,“焉得”以反问强化无奈与渴望。结合杜甫生平,他漂泊西南多年,始终心系朝廷,此句正是对归乡无计、壮志难酬的深切感慨。
上一篇:唐·薛涛《寄张元夫》
下一篇:唐·许浑《鹭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