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
#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风簸自天涯":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 自天涯:来自天边。,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如今直上银河去":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汇集到银河中去,
# 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同到牵牛织女家":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洛水桥边春日斜":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
# 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碧流清浅见琼沙":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沙。
# 琼沙:美玉般的砂砾。,清:一作轻。
"无端陌上狂风急":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
# 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惊起鸳鸯出浪花":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
# 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
"清淮晓色鸭头春":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 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
"君看渡口淘沙处":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
"渡却人间多少人":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
#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青楼春望日将斜":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 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泥燕子争归舍":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
"独自狂夫不忆家":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濯锦江边两岸花":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
# 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春风吹浪正淘沙":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
"女郎剪下鸳鸯锦":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
#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将向中流匹晚霞":投向濯锦江中流与晚霞相比美。
# 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日照澄洲江雾开":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
# 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
"淘金女伴满江隈":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
# 江隈:江湾。,金:一作沙。
"美人首饰侯王印":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八月涛声吼地来":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
#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头高数丈触山回":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
# 须臾:短的时间,片刻。
"卷起沙堆似雪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
# 谗言:毁谤的话。
"莫言迁客似沙沉":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 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
# 漉:水慢慢地渗下。
"吹尽狂沙始到金":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
"前波未灭后波生":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
# 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区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
"回唱迎神三两声":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 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组诗。通过描绘神话传说、爱情考验、世事变迁等主题,以民歌体的通俗语言和意象,表现了自然规律、社会矛盾与文人情怀的深刻哲思,展现了民间文学形式与士大夫精神的独特特质。
2. 写作手法
夸张:“九曲黄河万里沙”用“九曲”“万里”极言黄河蜿蜒漫长,“浪淘风簸自天涯”将浪涛的凶猛夸张到仿佛来自天际。这种夸张手法让读者瞬间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如同亲眼目睹巨龙奔腾的震撼场景。比喻:“同到牵牛织女家”将银河比作可抵达的家园,把黄河与天界相连;“卷起沙堆似雪堆”则把浪花退去的沙丘比作白雪。这些比喻让自然景象充满奇幻色彩,仿佛神话照进现实。拟人:“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中,“狂风急”“惊起”赋予自然现象人的情绪和动作,让狂风像顽童般恶作剧,惊扰了水中的鸳鸯,画面瞬间鲜活灵动。对比:“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将奢华的首饰与底层淘金者的艰辛对比,揭露社会不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则用淘金过程对比人生磨难,强调坚持的意义。
3. 分段赏析
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开篇以“九曲”“万里”极言黄河蜿蜒壮阔,沙砾与波涛的动态组合勾勒出雄浑画面。“浪淘风簸”四字既写自然之力,又暗含人生颠簸之喻。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陡转浪漫想象,借银河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将现实苦难升华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诗人以黄河之险峻象征仕途坎坷,却以“直上银河”的豪情消解压抑,展现逆流而上的生命韧性。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首句以“春日斜”暗喻政治恩泽渐衰,“琼沙”则隐喻被埋没的才德。后两句“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中,“狂风”骤起打破平静,鸳鸯惊飞象征理想生活的破碎。诗人以自然骤变映射政治风波,借“无端”二字质问命运无常,春日与狂风的对比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以“虎眼文”喻水波细密如虎目圆睁,“鸭头春”以色彩描摹江水清碧,两处比喻生动刻画地域水文特色。后两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由景及理,渡口淘沙暗喻世事更迭,沙中沉淀的不仅是泥砾,更是历史洪流中无数个体的命运浮沉,赋予自然景象以哲学深度。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首句“浪飐沙”既写江涛拍岸的动荡,亦隐喻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后两句“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通过燕子归巢与“狂夫”不归的对比,刻画游子羁旅的孤独。鹦鹉洲的典故暗含才士不遇之叹,春日将斜的意象则强化了时光流逝与功业未成的焦虑。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以“濯锦江”点明蜀地风物,江花与春风共构明丽画面,但“淘沙”二字陡转,暗示美好表象下的残酷筛选。后两句“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借织女匹锦的传说,将女性劳作升华为艺术创造,以“匹晚霞”的瑰丽想象对抗现实的平庸,彰显诗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晨雾消散、金光初现的视觉转换,既写淘金场景的壮美,亦隐喻真理终将显现的信念。后两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以直白批判揭露阶级剥削,权贵享乐与底层艰辛形成尖锐对立。全诗以民歌的质朴语言,将自然劳作转化为社会寓言,展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以拟声词“吼地来”与夸张“头高数丈”再现钱塘潮的雷霆之势,声形并茂。后两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捕捉潮退瞬间的静美,雪堆般的沙丘与汹涌潮水形成张力,暗喻盛衰无常的世事规律。全诗以动态对比传递禅意,展现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超脱。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连用“莫道”双重否定,以斩钉截铁的语气驳斥世俗偏见,凸显孤傲气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以淘金喻人生,将苦难升华为淬炼,金子的意象既指个人品格,亦象征坚守理想的群体。此联因哲理性与励志性成为千古名句,体现刘禹锡“诗豪”的精神内核。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以流水永恒冲刷暗喻历史进程不可逆,前后波浪的更迭象征代际更替与精神传承。后两句“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由自然转向人文,潇湘的巫风楚韵与迎神曲调,既是对故乡的追忆,亦是对理想世界的召唤。全诗在时空流转中完成自我慰藉,展现逆境中以诗意对抗虚无的智慧。
4. 作品点评
《浪淘沙九首》全诗既聚焦市井劳工阶层,亦暗含对庙堂权贵的讽喻。诗人以悲悯笔触关注那些躬耕田亩却地位卑微的群体,其笔锋流转间又透出对权贵的讥诮。关于钱塘江的铺陈,或有取材传闻的成分,这种依托他人转述而触发诗情的创作方式,在刘禹锡作品中较为常见。诗人秉持的历史进化观昭示着:真金终显其辉,贤才必得机遇。其诗作字里行间涌动的昂扬之气,使得自然意象充满生命力,即便抒发困顿之思,亦以其跌宕的韵律冲破沉郁。作品善于将哲思具象为可感的画面,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世提供了观照现实的参考。
# 杨慎列为妙品。敖英曰:梦得《浪淘沙》数首,独此佳。李梦阳曰:人情只在口头。陆时雍曰:物情人思,佳境自然。唐汝洵曰:只“忘我实多”意。薛维翰《怨歌》末句,禹锡改“要”为“独”,欠圆活矣。然以第三句较之,终是薛作浅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浪淘沙词》,始于白居易、刘禹锡,大抵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变迁无定,或则托意男女恩怨之词。禹锡此首乃言3淘沙拣金之劳,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附红尘拂面来,……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唐孟棨《本事诗》
# 敖英曰:风刺时事,全用比体。唐汝询曰:首句便见气焰。次见附势者众。三以桃喻新贵。末太露,安免再谪?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执政者见而恶之,因出为连州刺史。
不详《唐诗评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