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zǎo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chén
shàng
shuāng
yuè
míng
jiāng
tóu
xíng
rén
zhāo
ruì
宿
niǎo
xiāng
liú
shuǐ
yuǎn
cūn
màn
shān
duō
hóng
shù
yōu
yōu
guān
sài
nèi
wǎng
lái
xián

译文

马蹄扬起尘土上的霜,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江边的路上。行进中的人们充满了早晨的活力,夜宿的鸟儿相互告别飞走。连绵的山上有很多红叶树。在这悠长的关塞之内,来来往往的人们没有一刻是轻松悠闲的。

逐句剖析

"马踏尘上霜":马蹄扬起尘土上的霜,

"月明江头路":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江边的路上。

"行人朝气锐":行进中的人们充满了早晨的活力,

"宿鸟相辞去":夜宿的鸟儿相互告别飞走。

"缦山多红树":连绵的山上有很多红叶树。

"悠悠关塞内":在这悠长的关塞之内,

"往来无闲步":来来往往的人们没有一刻是轻松悠闲的。

# 往来:一作来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途中早发》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清晨出发景象的诗歌。此诗通过描写马踏霜尘、月照江路的清冷早晨,展现了行人充满朝气地启程和宿鸟相辞离去的画面。流水环绕远方的村落,连绵山峦上红树点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早行图景,反映了关塞之内人们忙碌往来的现实。作品运用了自然景色与人活动相结合的手法,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既孤寂又充满生机的感觉。特别是“马踏尘上霜,月明江头路”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清晨出发时的寂静与清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典型的古代旅人早行的情景。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不仅展示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诗歌中描绘旅途生活场景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马踏尘上霜”与“月明江头路”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冷暖对比的效果。前者强调了行旅的艰辛与忙碌,后者则以明亮的月光映照出道路的清冷,二者相互对照,突出了清晨出发时的寂静氛围与行人内心的朝气。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流水隔远村,缦山多红树”,通过描绘远离村庄的流水与山上众多的红叶树,营造出一种既孤寂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象征:“悠悠关塞内,往来无闲步”,这里的“关塞”不仅代表地理上的边界,更象征着人们内心世界的边界和界限,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奔波劳碌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借此传达出对于生活节奏的反思。

2. 分段赏析

《途中早发》首句“马踏尘上霜,月明江头路”,单句赏析来看,“马踏尘上霜”生动描绘了清晨马蹄扬起的尘土中夹杂着霜花的画面,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时间的早;而“月明江头路”则通过对明亮月光下江边道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寂静的氛围,两者结合突出了旅人清晨出发时的孤寂与静谧。接下来的部分“行人朝气锐,宿鸟相辞去”,此两句通过描写行人的活力和朝气与宿鸟的离去形成对比,不仅展现了清晨万物复苏、人们开始新一天活动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离别的情感。在诗的后半部分,“流水隔远村,缦山多红树”,这两句段落赏析来看,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远离村庄的流水和山上众多红叶树的画面,既表现出自然景色的美丽又透露出一丝孤寂感。“悠悠关塞内,往来无闲步”则是对整首诗情感的一个升华,通过对关塞内外人们忙碌往来的描述,反映出生活的匆忙与不易,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奔波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全诗借景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及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戏题卜铺壁》

下一篇:唐·李商隐《属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