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正阴成":夏日里,树木正枝繁叶茂、绿荫浓郁,
"戎装出帝京":您身着军装离开繁华的帝都京城。
"沾襟辞阙泪":泪水沾湿了衣襟,那是您在辞别皇宫时洒下的伤心之泪,
"回首别乡情":频频回首,饱含着您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云树褒中路":褒中那漫长的道路上,树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风烟汉上城":汉上城被风烟所笼罩,一片朦胧。
"前旌转谷去":前队的旗帜在山谷中渐渐远去,
"后骑踏桥声":后队的骑兵踏过桥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久领鸳行重":您长久以来在朝廷官员的行列中担任重要职务,备受敬重,
# 久:一作又。
"无嫌虎绶轻":却从不嫌弃象征官职权力的印绶所代表的官职高低轻重。
# 绶:一作节。
"终提一麾去":最终您还是手持旌节前往任所赴任,
# 提一麾去:一作当持一笔。
"再入福苍生":再次去为百姓谋取福祉。
# 福:一作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也是一首送别友人赴任诗。描绘了令狐相公于夏日身着戎装离开帝京的场景,体现了离别时的不舍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京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未来为苍生谋福祉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用典:“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运用“鸳行”典故,“鸳行”指朝官的行列,在古代,朝堂之上官员们整齐排列,如同鸳鸯成行,所以用“鸳行”来代指朝官群体。此句意思是令狐相公长久以来在朝堂为官,担任重要职位,肩负着重大责任。“久领”体现出他在朝廷任职时间之长,“重”强调其职位的关键和责任的重大,侧面反映出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段赏析
“夏木正阴成,戎装出帝京”,描绘了夏日树木枝叶繁茂、绿荫已成的景象,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令狐相公身着戎装离开帝京。“夏木阴成”点明时间,营造出一种既充满生机又略带离别惆怅的氛围,“戎装”则凸显了相公出镇的庄重与威严,为全诗奠定了送别的基调。“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细腻地刻画了令狐相公离别时的情感。“沾襟辞阙泪”,通过“沾襟”“泪”等词语,生动地展现出相公在辞别皇宫时泪水沾湿衣襟的情景,表现出他对宫廷的不舍;“回首别乡情”,“回首”这一动作,将相公一步三回头、眷恋故乡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抒发了他浓浓的离别之情。“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是诗人对令狐相公行程途中所见景色的想象。“云树”描绘出褒中路上树木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悠远的感觉;“风烟”则写出了汉上城被风烟笼罩的景象,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苍茫。这两句诗通过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既展现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也烘托出相公离别后的孤寂心境。“前旌传谷去,后骑踏桥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前旌传谷去”,诗人仿佛看到相公的前队旗帜在山谷中缓缓前行,渐行渐远;“后骑踏桥声”,则通过听觉,让读者感受到相公后队骑兵马蹄踏在桥上的声音,清脆而有力。这两句诗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送别队伍行进的壮观场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相公远行的牵挂。“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鸳行”指朝官的行列,这里说令狐相公长久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深受重视;“虎绶”是古代高官的印绶,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此句表达了对相公在朝中地位的肯定,同时也称赞他并不嫌弃官职的轻重,体现出相公豁达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终提一麾去,再入福苍生”,“终提一麾去”表明令狐相公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前往南梁赴任,“一麾”代指任所;“再入福苍生”则点明了相公出镇的目的,即再次为百姓谋福祉。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相公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相公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上一篇:唐·刘禹锡《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下一篇: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