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běn
sēng
zhì
cá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bēi
wàn
guò
cāng
míng
biàn
míng
shān
shì
xìng
líng
shēn
xiáng
lóng
tán
shuǐ
hēi
xīn
qiū
fàng
tián
qīng
shēn
huái
怀
xīn
huì
zhēn
jīng
wéi
wèn
zhōng
huá
xué
dào
zhě
rén
xióng
měng
níng
xīn

译文

智藏僧乘着小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走遍名山以礼求法,修养心性。终于学成,像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变黑,像支遁那样,在新秋的田野上把鹤放飞。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就不必再读经书。我倒要问一问中华求道学佛的人,有几个能够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佛学造诣。

逐句剖析

"浮杯万里过沧溟":智藏僧乘着小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

# 沧溟:海水弥漫貌,常用来指浩渺无际,水色深绿的大海。,浮杯:相传南朝宋有一位高僧,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神力卓绝,常以木杯渡水,人以杯度呼之。后世人们常以杯度比喻船渡。这里就是以杯比喻大海里漂泊的船只。

"遍礼名山适性灵":走遍名山以礼求法,修养心性。

# 性灵: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一作旧扃。,遍礼:指走遍名山,以礼求法。唐代日本僧人来中国,多数是在佛教名山习法。

"深夜降龙潭水黑":终于学成,像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变黑,

# 降龙:借用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这里是比喻战胜重大困难和邪恶势力。

"新秋放鹤野田青":像支遁那样,在新秋的田野上把鹤放飞。

# 放鹤:《世说新语·言语》:支公(道林)好鹤。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有懊丧意,林曰:既其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放之飞去。

"身无彼我那怀土":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

# 怀土:怀念故乡。,无彼我:即佛家“无我”的意思,这是佛教根本的思想之一,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体的存在。彼我:主观和客观。

"心会真如不读经":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就不必再读经书。

# 真如:佛家语。佛教认为用语言、思维等来表达事物的真相,总不免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好处。要表示其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来作形容。《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将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之称,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为问中华学道者":我倒要问一问中华求道学佛的人,

# 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这里指中国。

"几人雄猛得宁馨":有几个能够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佛学造诣。

# 宁馨:晋宋时俗语,犹今天的“这样”、“如此”的意思。馨,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日本僧智藏》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日本僧人智藏的敬佩与赞美。诗中描绘了智藏远渡重洋来到中华的艰辛,赞颂了其高深的佛法修为与无私的大悲精神,同时展现了智藏超脱自我与国土的修行境界。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首联写智藏的远渡,颔联赞其佛法修为,颈联写其修行境界,尾联称其“雄猛”,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人智藏的‌。写此诗是为了表达对日本僧人智藏远道而来、遍访名山、虔诚求法的赞美与敬意,同时也透露出自己与佛教的深厚渊源和对佛学的热爱。诗人在早年时期曾随父寓居嘉兴,并拜江南著名诗僧皎然和灵澈为师,受到了佛学的启蒙和熏陶。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为人为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连州任职期间,他遇到了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人智藏,并被其虔诚的求法精神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赠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介绍了日本僧人智藏远渡重洋来到中华的经历,描绘了其高深的佛法修为与无私的大悲精神,体现了智藏超脱自我与国土的修行境界,营造了庄严深邃的佛教氛围,表达了对智藏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全诗运用大量佛学典故,语言含蓄,结构谨严,感情真挚,展现了智藏的修行精神与刘禹锡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2. 写作手法

用典:“浮杯万里过沧溟”:运用了“浮杯”的典故,使诗句在表达智藏渡海来华这一事件时,增添了神话般的轻快与神奇色彩。“深夜降龙潭水黑”:化用高僧涉公“降龙”的典故,以涉公深夜降龙致使潭水变黑,来类比智藏学到高深法力,降伏内心妄念。“新秋放鹤野田青”:使用晋代高僧支道林爱鹤养鹤及放鹤的典故,形象地刻画出智藏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获得心灵解脱的状态。比喻:“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佛经认为,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所以常常以毒蛇、毒龙、恶龙来比喻人的种种妄念,而以“降龙”比喻禅家降伏其心。这里虽未直接在原诗中体现比喻句,但在赏析中阐述了诗中“降龙”意象背后,在佛教文化里以毒蛇、毒龙、恶龙比喻人妄念的这一比喻关系。

3. 分段赏析

首联“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日本与中国相隔万里,且有大海阻拦,中古时期交通不便,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需历经诸多艰难。但诗人未详写智藏来华的艰辛与渡海的惊险,而是以“浮杯万里过沧溟”一笔带过。“浮杯”这一典故的运用堪称精妙,让原本漫长而颠簸的渡海之旅,瞬间变得如乘龙御风般轻快,原本波涛汹涌带来的恐惧也化作腾云驾雾般的神奇,巧妙地凸显了智藏渡海的不凡。智藏不远万里来华,旨在“适性灵”,即研修佛法、修养心性。他游遍中国名山,访遍名寺高僧,其中的艰难困苦被诗人轻巧略过,却将智藏坚毅的性格与虔心向佛的苦行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颔联“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智藏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学有所成。“深夜降龙潭水黑”,如同高僧涉公般,展现出他高深的法力,以“降龙”象征其降伏内心妄念。而“新秋放鹤野田青”,运用晋代高僧支遁爱鹤、养鹤及放鹤的典故,生动描绘出智藏获得心灵超脱的状态,他如放飞的鹤般,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实现心灵的解脱。颈联“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进一步阐述智藏的修行境界。当修持到“身无彼我”,即泯灭人我界限,认识到主体与客体、日本与大唐在清净自性上本无区别,便不再执着于怀念故土。而“心会真如”,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即佛性,也就无需再拘泥于读经。这两句从赠诗角度,既是对智藏巧妙的安慰,也是对他极高的赞美。尾联“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学问僧众多,但多数成就有限,如“艺业稍成”或“学得中州语”。而智藏不仅超越同胞,还胜过唐朝一般学者。他凭借坚定信念与坚毅精神,付出巨大艰辛努力,才取得如此成就。诗人以“雄猛”形容智藏,渡海时不畏艰险,视万里沧溟如平地,此为“雄”;遍访名山,能顿悟佛法,此为“猛”。诗人此问,既高度赞美了智藏,也引发人们对修行境界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日友好,一衣带水。刘禹锡的这首佛诗,指出了当时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点面,读来饶有情味。

现代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副教授洪丕谟《佛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高阳池》

下一篇:唐·张九龄《使至广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