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2
zhān
jīn
mào
fēng
huā
rán
shān
liǔ
shuǐ
shēng
zhōng
shí
dāng
dào
zhǐ
yuān
míng
bàn
kōng
fán
jiān
rén
sàn
hòu
niǎo
zhèng
西
dōng

译文

小雨沾湿了头巾,帽子也被风吹歪了。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浮在水面之上。石马立于道路两旁,风筝在空中飞舞。人们离开墓地之后,乌鸦开始了觅食。

逐句剖析

"洒洒沾巾雨":小雨沾湿了头巾,

# 沾巾:沾湿头巾。巾,古冠之一种。以葛、缣制成,横著额上。这句暗用《后汉书》郭林宗(泰)“垫角巾”故事:郭泰在路上遇雨,头巾没有裹好,一角折在里面,当时一些人见了就仿效他,故意把头巾折一个角,号称“林宗巾”。,洒洒:水淋下来的样子,这里是形容细雨飘洒。

"披披侧帽风":帽子也被风吹歪了。

# 侧帽:帽子被风吹歪。这句暗用《北史》独孤信故事:独孤信风度很好,有一次打猎回得较晚,急忙驰马入城,帽子歪了也不知道。但路上人看着觉得很美,第二天都仿效他歪戴帽子。比喻行止潇洒。,披披:散乱的样子,形容风吹。

"花燃山色里":繁花染红了山野,

# 燃:形容山花开的红艳繁盛。

"柳卧水声中":柳条浮在水面之上。

"石马立当道":石马立于道路两旁,

# 石马:指坟墓前列立的石马。

"纸鸢鸣半空":风筝在空中飞舞。

# 鸣:古代风筝会发出声响。,纸鸢:纸鸢,鹰形风筝,古代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墦间人散后":人们离开墓地之后,

# 墦:坟墓。

"乌鸟正西东":乌鸦开始了觅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日狸渡道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赴徽州任职途中所写的五言律诗。诗的开篇,山风轻拂、细雨飘洒,花似燃烧、柳如静卧,却不见行人踪迹,尽显孤寂清冷。后半部分描绘坟地,扫墓人离去,只剩石马、纸鸢,乌鸦穿梭觅食,烘托出死者亡灵的寂寥。范成大借清明时节行于道中的所见所感,既流露出对逝者的慰藉,又抒发自身背井离乡的失落与惆怅。整首诗笔调清新自然、洒脱不羁,句法灵活多变,于清新景致中蕴含着浓浓的哀伤,生动细腻地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明日狸渡道中》由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绍兴二十四年(1164 年),范成大获任徽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恰逢清明。一路上,他观山峦、行道路,所见所闻皆入眼底。此时本应是与家人团聚的清明时节,自己却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他方任职。满怀惆怅之下,他挥笔写下了《清明日狸渡道中》 ,以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日赴徽州上任途中,狸渡道中的所见之景,如“山风、细雨,花燃,柳卧”的自然景象,以及坟地上扫墓人散去后的寂寥场景。借清明时节行旅中的见闻,表达了诗人背乡离井的失落、惆怅思绪,同时也流露出对死者的慰藉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中借用“林宗巾”“侧帽”两个典故,生动描绘出诗人在清明时节的细雨微风中行进的情景,丰富了诗歌内涵,增添文化底蕴。动静结合:“柳卧水声中”,柳卧是静景,水声是动景,动静相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生机。“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石马静止,纸鸢在空中鸣叫飘动,一动一静,展现出清明道中的独特场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以细腻笔触勾勒清明景致。“洒洒”一词,把细雨的绵密轻柔刻画得入木三分,恰似牛毛般纷纷扬扬,悄然打湿了巾帕;“披披”二字,将微风的轻柔不定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无定向地吹拂,生动凸显出春日独有的气候特征。同时,诗人巧用“林宗巾”“侧帽”两个典故,生动描绘出自己在清明时节,顶着毛毛细雨、迎着微微清风艰难前行的画面。颔联“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着重描绘旅途中的所见之景。“花燃”“柳卧”四字堪称神来之笔,一个“燃”字,赋予花朵热烈蓬勃的生命力,使其在山色之中夺目燃烧;一个“卧”字,将柳树的婀娜姿态展露无遗,仿佛慵懒地横卧于潺潺水声之畔。这两个字将暮春时节山花烂漫、杨柳依依的美好景致展现得栩栩如生,让景色呈现出明艳而浓艳的色调,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花燃山色里”的意象,不禁让人联想到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热烈之景,二者皆以绚烂色彩绘就春日的蓬勃。颈联“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笔锋陡然一转,墓旁唯有石马静静伫立当道,纸鸢在半空发出声响,愈发衬托出一种寂寥失落的氛围。石马沉默不语,扎根于地,尽显肃穆之感;纸鸢于空中欢鸣,象征着人们的凭吊之情,“鸣半空”则让画面添了几分热闹。二者动静结合,却更衬出墓地周遭的冷清。尾联“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描绘了坟茔间祭扫之人散去后的场景。上坟之人纷纷离去,只留下一片寂静,唯有乌鸦在空中盘旋。“乌鸟正西东”,乌鸦在坟前或东或西地飞着,寻觅着食物。乌鸦的出现,渲染出阴沉、冷落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长眠地下之人的孤寂凄清。全诗通过哀与欢的强烈对比,将清明墓祭的凄清悲切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诗人对人生的慨叹蕴含其中,引得读者不禁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4. 作品点评

《清明日狸渡道中》这首诗着重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于行旅途中的所见之景。一路走来,山风轻拂,细雨飘洒,花朵明艳似燃,柳枝低垂如卧,四周却不见一个人影。在这清明之日,诗人正远离家乡奔赴徽州,无法回乡祭奠已逝的亲人,念及此处,内心涌起深深的哀伤,愈发觉得旅途孤寂冷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与白居易的《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异曲同工,在明快与悲哀间,有对立,有相容;在阴阳生死间,品味人生。

现代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徐雪辉《节日民俗事象与文学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达祖《于飞乐·绮翼》

下一篇:宋·苏轼《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