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边台榭水边亭":竹子旁边有台榭,水边建有亭子,
"不要人随只独行":我不需要别人陪伴,只喜欢独自漫步。
"乍暖柳条无气力":初春的柳条显得无力,缺乏生气,
"淡晴花影不分明":淡淡的晴天里,花影也变得模糊不清。
"一番过雨来幽径":一场春雨过后,我漫步在幽静的小径上,
"无数新禽有喜声":无数的新鸟发出欢快的叫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只是缺少了那翠绿的纱帐和红色的映衬,
# 只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两年寒食负先生":这两年的寒食节,我都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致。
# 两年寒食负先生:“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竹边台榭、水边亭、乍暖柳条、淡晴花影、过雨幽径和新禽喜声等自然景象,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春日的宁静与生机,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独步之乐和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对比:“乍暖柳条无气力”与“无数新禽有喜声”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初春时节柳条的无力与沉睡,后者则展现了新生鸟儿的欢快与活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突出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绘,如“竹边台榭水边亭”、“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也有动态的描写,如“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首联“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清幽的环境:竹丛边有台榭,水面上建有亭子,而诗人则选择独自漫步,不愿有人跟随。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独处的喜爱,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深深眷恋,渴望在宁静中与自然对话。颔联“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柳条显得无力,似乎还未完全从冬天的沉睡中苏醒;而淡淡的晴天里,花影也变得模糊不清,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这两句诗通过“无气力”和“不分明”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初春时节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颈联“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雨后的小径和新生的鸟儿。一场春雨过后,小径变得更加幽静,而无数新生的鸟儿则发出欢快的叫声,为这宁静的环境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通过“来幽径”和“有喜声”的描绘,将雨后自然界的清新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诗人以略带遗憾的口吻收束全诗。他提到“只欠翠纱红映肉”,这里的“翠纱红映肉”可能指的是某种美好的景象或人物(如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或盛装打扮的女子),但具体含义可能因读者理解而异。诗人感慨自己在这两年的寒食节里,都未能充分享受或珍惜这份美好,因此感到有些辜负了这美好的时节。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之情,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遗憾。
上一篇:宋·秦观《沁园春·宿霭迷空》
下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