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满秦川":秋天的美景布满秦川,
# 秦川:泛指今陕西、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秋夕:指秋天的景色。夕:旧山楼本、张本、四库本作色。
"登临渭水边":来到渭水边观览风景。
# 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登临:登山临水。也泛指游览。
"残阳初过雨":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
# 残阳:指将落的太阳;夕阳,西沉的太阳;被东西遮住的太阳。
"何树不鸣蝉":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 树:一作地。
"极浦涵新月":遥远的水滨上悬挂着一轮明月,
# 极浦:遥远的水滨。
"孤帆没远烟":一叶小舟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间。
# 远烟:远处的云烟。
"渔人空老尽":渔人都已经老了,
"谁似太公贤":还有谁能像太公一样贤明呢
# 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北宋词人、诗人
潘阆(962?~1009?),北宋词人、诗人。字梦空,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宗时,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得官,却因言行狂妄获罪,贬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又授滁州参军。潘阆诗词俱工,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诗学晚唐体,以五律居多,诗风清浅孤峭,少雕琢。曾倒骑驴出行,有画家为其作《潘阆倒骑驴》图以传。代表作品有《酒泉子》《旅舍秋夕书怀》《喜腊雪》等。著有《逍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秋日闲望诗。描绘了雨后秦川的秋景,残阳斜照、蝉鸣树间,远处新月孤帆,最后以渭水渔翁作结,在宁静的秋色中流露隐逸之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巧妙运用姜太公渭水垂钓的典故,原指姜尚隐居钓鱼终遇明主,诗人借此以渔翁自况,既暗含怀才不遇之叹,又流露出对知遇之君的期待。虚实结合:“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中“涵新月”为虚写水中月影,“没远烟”为实写帆影,虚实相生拓展了画面空间感。动静结合:“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通过“涵”字静态呈现水月交融的悠远画面,再以“没”字动态捕捉孤帆渐逝的瞬间,远浦的静谧与近帆的流动相映成趣,形成动静对比,增强画面的生动性。远近结合:“极浦涵新月(远景),孤帆没远烟(近景)”通过空间层次的交替呈现,构建出立体的视觉画面。
3. 分段赏析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开篇以“满”字统领全境,既写出秋色浸染整个秦川大地的辽阔感,又暗含夕阳余晖洒遍山川的温暖色调。秦川渭水作为汉唐故都,虽至宋代已非都城,但其恢弘气象仍引人追思。诗人选择在傍晚时分登临渭水之畔,为全诗奠定了静观远望的视角。秋日的夕阳不似夏日般炽烈,也不似朝阳般新鲜,而是带着温存与安详,将整个天地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这两句捕捉雨后初晴的生动瞬间。夏秋之交的关中地区常有阵雨,雨过天晴后,天地焕然一新。一个“过”字将残阳拟人化,仿佛太阳是个活泼的过客,穿透雨云带来光明。而“何树不鸣蝉”的反问句式,更突出了雨后蝉鸣此起彼伏的热闹景象,堤岸两旁的树木上蝉声不断,展现夏秋之交的生命力。这样的描写使诗歌虽然写夕阳,却摆脱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愁绪,呈现出平和积极的审美态度。“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由近及远展开多层次空间。这两句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画追求的空灵意境。“极浦”与“远烟”形成纵深,“涵”字写出水天相接处新月倒映的朦胧美感,仿佛远处的月亮被水波轻轻托起;“没”字则细腻刻画孤帆渐行渐远、隐入暮霭的动态过程。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赞这两句“清淡”,正是因其远近、动静、虚实、明暗的对比,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秋夕图卷。“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结尾由景入情,借眼前渔翁联想到姜太公垂钓渭水的典故。关中作为历代王朝建都之地,见证了无数兴衰更迭。“空老尽”三字既写渔人终老河畔的常态,又暗喻诗人自身作为隐士的无奈。表面怀古,实则暗含对当世人才埋没的感慨,以太公自比而发怀才不遇之叹,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历史长河的咏叹之中。
下一篇:宋·王安石《南乡子·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