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孤山":总难忘怀那座孤山,
"山在湖心如黛簇":它矗立在湖心,青翠的峰峦如簇。
# 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僧房四面向湖开":僧房四面环水,向湖敞开,
# 僧房:寺庙。
"轻棹去还来":轻舟往来湖面,悠悠去又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荷香沁人,漫上高耸的连云阁,
# 芰荷:出水的荷花。
"阁上清声檐下铎":楼阁檐角风铃清音随风摇曳。
# 铎:风铃。
"别来尘土污人衣":离别后,红尘风沙沾污衣衫。
"空役梦魂飞":唯有梦里魂魄徒然飞向那片湖天。
# 役:动词。差使。
北宋词人、诗人
潘阆(962?~1009?),北宋词人、诗人。字梦空,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宗时,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得官,却因言行狂妄获罪,贬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又授滁州参军。潘阆诗词俱工,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诗学晚唐体,以五律居多,诗风清浅孤峭,少雕琢。曾倒骑驴出行,有画家为其作《潘阆倒骑驴》图以传。代表作品有《酒泉子》《旅舍秋夕书怀》《喜腊雪》等。著有《逍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词。通过回忆杭州孤山胜景,描绘了湖心黛簇的秀美山色、僧房环水的空灵禅境、芰荷连云阁的清香雅韵以及檐角清铎的幽远声响,营造出超然世外的理想化山水空间。结尾"尘土污人衣"的尘俗之叹与"梦魂飞"的追忆之思,体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境遇的疏离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静景如“山在湖心如黛簇”描绘孤山矗立湖心的静态形状;动景如“轻棹去还来”,刻画轻舟在湖面往返穿梭的动态,沟通山与湖,打破孤寂感。下片中“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荷香飘散、铃音远扬,虽以动衬静,却同样营造出动态氛围,使画面灵动鲜活。对比映衬:将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以“空役梦魂飞”体现词人对孤山乐土的深切怀念,通过对比强化情感表达,突出孤山在词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3. 分段赏析
《酒泉子·长忆孤山》“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开篇便明确了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孤山坐落在湖心之处其形态好似黛墨丛聚。所谓“黛”是古代女子用以画眉的黛墨青中透黑这里用来比喻山色;“簇”则是丛聚之意。孤山呈现出黛色给人以苍翠幽深、人迹罕至之感;而山峰的丛聚之态让画面的圆心凝聚于孤山这一点。接着描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使得屋舍显得静谧而敞亮空间也向着四面延展。“轻棹去还来”此句为上片收尾。轻快的小舟犹如飞箭在湖面上往返穿梭让整幅画面由静态转为动态山与湖因轻舟而得以联通僧人也凭借轻舟与游客相互往来。如此一来孤山和僧房不再与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也是人们能够涉足的地方更是作者往昔常常游历休憩之所。下片转而描绘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这两句一句写荷香一句写铃音。荷香与铃音在空中不断飘扬、传播同样营造出一种四散流动的氛围。若将此与上片末句中小舟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相比较前者迅疾、轻灵后者则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这两句与其说是在写动态倒不如说是以动衬静。但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都蕴含着一种流动感。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词,其画面构建无论是由点及面层层铺展,还是由面及点聚焦特写,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种贯穿始终的动态韵律,正是本词艺术造诣炉火纯青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