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吴山":常常怀念吴山,
# 吴山:在浙江杭州西湖东南。
"山上森森吴相庙":吴山上古木森森,有一座吴相伍子胥的庙,
# 吴相庙:指吴国大夫伍子胥的祠庙。,森森:形容树木繁密。
"庙前江水怒为涛":庙前的江水激起汹涌的怒涛。
"千古恨犹高":伍子胥含冤而死的千古遗恨,就像这江水一样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傍晚时分,寒鸦鸣叫着又聚集在一起,
"时有阴云笼殿宇":不时有阴云笼罩着伍子胥庙的殿宇。
"别来有负谒灵祠":自从离别吴山以来,很是有愧于未能再去拜谒伍子胥庙。
"遥奠酒盈卮":只能在遥远的地方,把酒斟满酒杯来祭奠伍子胥。
#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
北宋词人、诗人
潘阆(962?~1009?),北宋词人、诗人。字梦空,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宗时,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得官,却因言行狂妄获罪,贬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又授滁州参军。潘阆诗词俱工,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诗学晚唐体,以五律居多,诗风清浅孤峭,少雕琢。曾倒骑驴出行,有画家为其作《潘阆倒骑驴》图以传。代表作品有《酒泉子》《旅舍秋夕书怀》《喜腊雪》等。著有《逍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是作者为凭吊吴相国伍子胥之作。该词通过描绘吴山上巍峨耸立的吴相庙、庙前汹涌怒涛的江水等景象,营造出庄严肃穆且充满悲愤的氛围,借凭吊历史人物伍子胥,抒发了对其遭遇的同情与敬仰,同时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傍晚时分,寒鸦聚集在一起鸣叫,阴云笼罩着殿宇。这里的寒鸦和阴云本是自然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它们仿佛也具有了情感,寒鸦的鸣叫像是在为伍子胥鸣不平,阴云的笼罩仿佛是在为伍子胥的遭遇而悲伤。作者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将自己对伍子胥的缅怀与敬重之情融入其中,更好地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长忆”两字,是潘阆十首《忆余杭》的共同开端,可称之为“定式”。开篇“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诗人忆起吴山上的伍子胥庙,其中“森森”二字意蕴深远,既描绘出树木郁郁葱葱、古木参天的景象,也侧面烘托出伍子胥高大的形象。吴相庙矗立在繁茂丛林间,足见千百年来吴地百姓对这位忠臣的敬仰从未消减,使得祠庙香火绵延不断。“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两句,深刻揭露了吴王夫差的残暴行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体被抛入江中。诗人运用“移情”手法,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让奔涌的怒涛仿佛是伍子胥的悲愤,又似吴地百姓对夫差的千年恨意,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避免了直白表述的平淡。下片“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与上片“忆”字呼应,再现了诗人往昔凭吊吴山时的场景。暮色沉沉,云雾缭绕庙宇,寒鸦聚集枝头啼叫,悲凉氛围扑面而来。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寒鸦与阴云之上,让寒鸦的鸣叫好似在为伍子胥鸣不平,阴云的笼罩如同为之悲伤。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自然之物皆因人心而染上情感色彩。诗人以寒鸦、阴云常伴祠庙,反衬自己别后未能再谒灵祠的愧疚。末句“遥奠酒盈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伍子胥的深切景仰,以及未能亲自拜谒的遗憾之情,崇敬与歉意交织,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邵雍《君子饮酒吟》
下一篇:宋·张耒《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