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西山":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
# 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上有北高峰。一作西湖。
"灵隐寺前三竺后":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
# 三竺:山名。有上竺、中竺、下竺之分,各建有寺。
"冷泉亭上旧曾游":冷泉亭我都曾经游览过。
# 冷泉亭:唐时建,在飞来峰下石门涧旁。几行游,一作旧曾游。
"三伏似清秋":山里气候宜人,就算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三伏也用来特指末伏。
"白猿时见攀高树":时常看见白猿攀上高树,
# 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
"长啸一声何处去":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
# 啸:撮口长呼。
"别来几向画阑看":告别西山之后,我曾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
# 画阑:彩绘的阑干。此代指画廊。
"终是欠峰峦":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 欠峰峦:欠,欠缺;不足。此指画中的山峦不够美。
北宋词人、诗人
潘阆(962?~1009?),北宋词人、诗人。字梦空,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宗时,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得官,却因言行狂妄获罪,贬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又授滁州参军。潘阆诗词俱工,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诗学晚唐体,以五律居多,诗风清浅孤峭,少雕琢。曾倒骑驴出行,有画家为其作《潘阆倒骑驴》图以传。代表作品有《酒泉子》《旅舍秋夕书怀》《喜腊雪》等。著有《逍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对杭州西山回忆的词,词人借灵隐山古木参天、白猿长啸的幽寂景象,写出了对往昔栖隐生活的深沉眷恋。
2. 写作手法
白描:词中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以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加过多修饰地描绘出西山灵隐寺、冷泉亭等的景色,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环境的清幽。想象:作者通过回忆展开对西山景色的描写,如“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借助想象,将白猿攀树长啸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神秘氛围。反衬:以丑衬美。“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将现实中的西山美景与画中的景色进行对比,以画中景色的欠缺来反衬出西山真实景色的壮美,突出了作者对西山美景的深刻印象和由衷赞美。
3. 分段赏析
“长忆西山”,开篇直抒胸臆,点明词作主旨,顺势将读者引入回忆之境。“灵隐寺前三竺后”一句,巧妙组合两个地名与方位词,寥寥数字,便将寺前山后的诸多景致串联起来。苏轼《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中“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的描写,明显借鉴了潘阆此句的写法。“冷泉亭上旧曾游”,冷泉位于灵隐寺前,前句展现的是宏观远景,此句聚焦于近景小景。在铺陈出广阔背景后,着重回味冷泉游览经历,以点带面,尽显此地魅力。这两句是全词仅有的正面写景之笔,却仅交代地点与过往游历,对风景的美妙避而不谈,为读者留出想象空间,使众人能在脑海中勾勒出超越笔墨描绘的绝美画面,充分发挥出艺术留白的独特效果。“三伏似清秋”,此句生动描绘出在此处游赏时,即便酷暑时节也如置身清凉秋日般惬意。若说前两句写景以质朴直白见长,此句则精准捕捉到山光物态的独特神韵,尽显精妙笔法。下片“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充满想象色彩。冷泉亭左侧的呼猿洞,相传是晋代僧人慧理驯养白猿之地。作者将虚幻传说化作笔下真实场景,为西山增添了神秘灵韵。从情感表达来看,白猿长啸远去的身影,或许寄托着作者对早已远去的慧理的怀念,进而传递出他寄情山水、愿与猿猴为伴的隐逸情怀。“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作者因思念西山而观画,却发现图画难以展现西山的真实美态。以画作反衬,进一步凸显西山景色的灵秀独特。“欠峰峦”表面指画中缺了峰峦神韵,实则强调西山之美无可替代。若将此句理解为作者多次凭栏远眺,却不见西山美景,虽也通顺,但却削弱了西山胜过图画的深层意蕴。
4. 作品点评
该词作字里行间满溢着作者对杭州西山的深切眷恋,在情感抒发上,采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力求自然流畅,不着雕琢痕迹,由此形成了含蓄沉稳的独特词风。在景物描写方面,作者巧妙运用白描勾勒轮廓、绘神捕捉神韵、想象增添意境、反衬突出特色等多种手法,却并未对西山的具体形貌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创作方式与精雕细琢、详尽描摹的传统风景诗文有所不同,虽不能让读者通过文字完全领略西山全貌,但凭借作者浓烈真挚的情感渲染,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一探究竟的强烈向往。
下一篇:宋·孔武仲《风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