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西湖":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整日里依着栏杆,在楼上眺望远方,
# 阑:横格栅门。,凭:靠着。,尽日:整天。
"三三两两钓鱼舟":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舟悠然飘荡,
"岛屿正清秋":岛屿上正逢清爽宜人的秋天。
# 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笛声依约芦花里":阵阵笛声隐隐约约的从芦花荡里传出,
# 依约:隐隐约约。
"白鸟成行忽惊起":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 白鸟:白鸥。
"别来闲整钓鱼竿":我时常闲暇时整理着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思绪却飘向了那秋日的西湖水云之间。
# 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北宋词人、诗人
潘阆(962?~1009?),北宋词人、诗人。字梦空,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宗时,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得官,却因言行狂妄获罪,贬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又授滁州参军。潘阆诗词俱工,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诗学晚唐体,以五律居多,诗风清浅孤峭,少雕琢。曾倒骑驴出行,有画家为其作《潘阆倒骑驴》图以传。代表作品有《酒泉子》《旅舍秋夕书怀》《喜腊雪》等。著有《逍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自然风光的词。通过描绘西湖清秋时节钓鱼舟、芦花、白鸟等自然意象,以及凭阑远望、闲整钓竿的动作细节,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深切怀念和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这一句通过悠扬的笛声隐约从芦花丛中传来,以及白鸟受惊飞起的动态画面,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既有对西湖美景的怀念,又有一种淡淡的孤寂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笔触轻扬,描绘出一幅秋意盎然、宁静清幽的西湖画卷。当秋高气爽之时,词人凭栏远眺,西湖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澄澈而平静,将天地间的美景毫无保留地收纳其中。孤山在湖水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清爽宜人,仿佛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散发着宁静而神秘的气息。湖面上,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地漂荡着,它们或聚或散,“三三两两钓鱼舟”,既点明了渔舟的位置,又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境。这些渔舟与广阔的湖水相互映衬,更凸显出湖水的辽阔无垠。此时,词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渔舟移向远处的岛屿,“岛屿正清秋”,点明了时间和背景。清秋时节,岛屿在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宁静而悠远。笛声依约传来,仿佛是从遥远的天际飘来,给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份空灵与韵味。白鸟成行地在天空中翱翔,它们时而高飞,时而低掠,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动态的美感。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风物与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映生辉。写景时,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那悠然的渔舟、飞翔的白鸟,不仅没有打破湖面的宁静,反而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诗情画意。而“忆”字的突然出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词人记忆的大门,将思绪从眼前的美景中拉回到过去,转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下片词人的思绪进一步展开,由眼前对西湖的不懈思念,引出了当年在西湖无尽的栖迟。凭阑楼上,词人终日留恋着西湖的美景,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使得眼前的一切都因这份思念而变得更加清晰。“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芦花在秋风中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悠扬的笛声在芦花丛中回荡,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这突然传来的笛声,惊动了正在水中栖息的白鸟,“忽惊起”三个字,生动地描绘了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一种空灵的美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一刻的宁静与惊艳。“别来”二字,如同一道分水岭,将词人的思绪从回忆拉回到现实。现实的无奈与对西湖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让词人的心情更加复杂。然而,词人并没有沉浸在现实的痛苦中,而是用“闲整钓鱼竿”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的眷恋和对归隐的渴望。“闲整钓鱼竿”不仅应和了上片中的“钓鱼舟”,更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出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词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喧嚣的厌倦。
4. 作品点评
全文营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流露出洒脱自在的情怀,充分展现了作者才华横溢、行文如行云流水的超凡文采。
# 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石曼倾见此词,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
宋杨湜《古今词话》
# 闯有清才.尝作《忆余杭》一阕。钱希自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 潇洒出尘。结更清高闲远。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上一篇:宋·辛弃疾《忆李白》
下一篇:宋·释绍昙《定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