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收尽暮烟青":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暮霭呈现出一片青黛之色,
"袅袅渔歌起远汀":从远处的汀洲传来了悠扬婉转的渔歌声。
"商略野人何所恨":细细思量乡野之人心中到底有何遗憾呢,
"数声哀绝不堪听":那几声哀绝的渔歌实在让人不忍听闻。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斜阳收尽暮烟青,嫋嫋渔歌起远汀”,诗人先描绘了斜阳西下、暮烟呈青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然后引入远处传来的袅袅渔歌。通过这一景一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借景的变化和渔歌的响起,委婉地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绪,使读者能感受到景中之情。设问:“商略野人何所恨,数声哀绝不堪听”,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乡野之人有何遗憾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而“数声哀绝不堪听”则暗示了答案,渔歌的哀绝之声暗示着野人心中有着难以言说的恨意或哀愁,这种设问和暗示的手法,使诗歌富有韵味,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主题。烘托:以“斜阳收尽暮烟青”的自然景象烘托“嫋嫋渔歌起远汀”的情境,用宁静、略带凄清的暮色为渔歌的响起营造氛围,使渔歌的哀绝之感更加突出。同时,渔歌的哀绝又进一步烘托出野人心中的遗憾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斜阳收尽暮烟青”,描绘出一幅日暮时分的画面。斜阳的光芒渐渐收敛,天边的暮霭呈现出一片青黛之色,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清的感觉。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接着“嫋嫋渔歌起远汀”,在这宁静的背景下,从远处的汀洲传来了袅袅的渔歌声。“嫋嫋”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渔歌悠扬、婉转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歌声的微弱和飘忽不定,仿佛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感觉。“商略野人何所恨”,诗人在此提出问题,思考乡野之人心中究竟有何遗憾。“商略”一词,有商量、探讨之意,表现出诗人对野人情感的关注和探寻。这一设问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不禁想要探究野人的内心世界。最后“数声哀绝不堪听”,给出了答案。渔歌的几声哀绝之音让人难以承受,暗示着野人的心中有着深沉的恨意或哀愁。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渔歌的情感基调,也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注。
上一篇:宋·徐照《光武庙》
下一篇:宋·吴潜《水调歌头·若说故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