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g

朝代:宋作者:曾几浏览量:3
xiāng
duì
zhēn
chéng
chǔ
qiú
suì
dào
shén
zhōu
dàn
zhī
rào
shù
fēi
què
jiě
yíng
cháo
zhuō
jiū
jiāng
běi
jiāng
nán
yóu
duàn
jué
qiū
fēng
qiū
gǎn
yān
liú
huí
yòu
zuò
jīng
zhōu
mèng
luò
yún
shǐ
chóu

译文

彼此相对,真的如同那悲伤哭泣的楚囚一般,最终也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挽救这沦陷的中原大地。我就像那绕树飞鸣的乌鹊,找不到个栖息的地方,又如同无能的鸠,没法谋造个安定的巢穴。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我心情低落、徘徊不已,又做起了如王粲投靠荆州刘表那样的梦,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

逐句剖析

"相对真成泣楚囚":彼此相对,真的如同那悲伤哭泣的楚囚一般,

# 楚囚:用《左传·成公九年》楚人钟仪被俘事,后世以之代指囚犯或处境窘迫的人。《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在好天聚会新亭,周叹息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大家相视流泪。只有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遂无末策到神州":最终也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挽救这沦陷的中原大地。

# 末策:下策。

"但知绕树如飞鹊":我就像那绕树飞鸣的乌鹊,找不到个栖息的地方,

"不解营巢似拙鸠":又如同无能的鸠,没法谋造个安定的巢穴。

# 拙鸠:《禽经》:“鸠拙而安。”张华注说鸠即鸠,四川称为拙鸟,不善营巢。,营巢:筑巢。

"江北江南犹断绝":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

"秋风秋雨敢淹留":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

# 淹留:逗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我心情低落、徘徊不已,又做起了如王粲投靠荆州刘表那样的梦,

# 荆州:在今湖北。这里当用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事。

"落日孤云始欲愁":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寓居吴兴》是南宋诗人曾几所作的七言律诗。首联借“楚囚”典故,直言面对山河破碎,空有悲愤却无力收复中原的怅惘;颔联从家国之叹转向个人境遇,刻画自身处境与性情;颈联再次聚焦国事,以深沉笔触强化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采用双关手法,语意含蓄委婉。全诗开篇抒发家国之痛,结尾落于身世之悲,层层递进又相互呼应,起笔急切沉痛,收笔含悲不尽。诗中既倾诉了诗人对时局与未来的哀怨愤懑,也由己及人,暗讽朝中大臣面对危局的无措,尽显无奈与痛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曾几身为大诗人陆游的授业恩师,其创作一方面展现出江西诗派风格特征,同时融入清通新巧的小诗创作;另一方面饱含感情深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篇,这些作品为陆游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迪。此诗为曾几寓居吴兴时所作,是其众多爱国诗篇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歌以“楚囚”之叹起笔,诉说无力收复神州的悲愤,继而描述自身处境、抒发忧国之情,尾联语意双关,表达了对现状的哀怨愤慨,以及对朝中大臣面对危局束手无策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相对真成泣楚囚”巧用《世说新语》中过江诸人相对而泣的典故,原指东晋士人南渡后,在新亭感慨国家沦陷而相对流泪。作者在此借典,写自己与他人如今也如楚囚般,为国家沦丧而悲泣,却对挽救国家命运无计可施,既表现个人哀怨愤慨,也暗叹朝中大臣束手无策;“低回又作荆州梦”化用王粲投靠刘表的典故,原指王粲为求安定依附刘表,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渴望依靠权贵获得安定却只能是空想的无奈。比喻:颔联“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以“飞鹊绕树”喻自身颠沛流离、无处栖身;以“拙鸠”自比,自嘲缺乏营生之能,生动刻画生存困境,增强诗歌感染力。双关:“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运用双关。“落日孤云”既描绘夕阳西下、孤云飘浮的景象,又以景喻人,将诗人比作飘浮的孤云,暗示自身漂泊无依、不知归宿的处境,一语双关,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诗人援引《世说新语》中“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典故。东晋时期,中原沦陷,过江士族在新亭聚会,有人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对流涕。曾几在此将自己比作“楚囚”,直言面对国家沦陷,只能像当年的过江诸人一样,徒然悲伤哭泣,却对挽救神州大地束手无策。“真成”“遂无”两个词语,语气沉重,强化了无力回天的绝望感。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南宋朝廷众多大臣面对危局时碌碌无为、拿不出有效对策的辛辣讽刺,为全诗奠定了沉痛哀伤的基调。颔联“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诗人巧妙地运用两个比喻,从国事的感伤转而描述自己的处境。“绕树如飞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句意,将自己比作在树枝间盘旋、无处栖息的乌鹊,生动地描绘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状态,深刻地表达出内心的惆怅与不平。“不解营巢似拙鸠”则借用鸠鸟不善于筑巢的典故,自嘲自己缺乏经营生活、谋求安稳的能力。在中原沦陷的大背景下,诗人因性格刚直、不善逢迎,无人援引,生活陷入困境,此句正是对这种无奈处境的真实写照。虽然诗家忌讳在同一联中使用两个同类典故,但曾几巧妙地结合自身“寓居吴兴”的生活感受,使两个典故自然贴切,毫无生硬拼凑之感,反而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颈联“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承接首联,进一步抒发忧国之情。当时,江北江南因战乱阻隔,音讯不通,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犹断绝”三个字,道出了局势的严峻和长久,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而“秋风秋雨”在此处一语双关,既是对眼前凄清秋景的描写,营造出悲愁的氛围,又象征着国家面临的艰难处境,那萧瑟的秋风、连绵的秋雨,正如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敢淹留”以反问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内心的不安与责任感。他深知不能在这相对安宁的吴兴长久停留,而应有所作为,然而现实的无奈又让他倍感迷茫。此联在格调上轻快流转,却在婉转中蕴含着沉重的感伤,体现了曾几诗歌“于平淡中见深沉”的艺术特色。同时,这一联在句法上明显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与黄庭坚“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的名句一脉相承,展现了曾几对前人诗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尾联“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诗人的思绪进一步拓展。“荆州梦”化用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的典故,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因战乱前往荆州寻求庇护,曾几借此表达自己渴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为国家效力,或是获得一处安身之所的愿望。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这样的愿望也只能是一场梦。“落日孤云”既是对眼前黄昏景色的描绘,夕阳西下,孤云飘浮,画面孤寂而苍凉;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就如同那孤云一般,在乱世中漂泊无依,不知何处是归宿。“始欲愁”三个字,将诗人内心的愁绪逐渐推向高潮,语意双关,既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忧虑,又暗含着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呈现情感,既抒发感时忧世的家国情怀,也不回避对自身安危的考量,情感表达自然真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尾联宕开一层。国事如此,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想要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获得暂时的安定,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愁意。“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近现代缪钺《宋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丰《触目》

下一篇:宋·吴芾《城上初作新亭犹未名也邦人哄然称为三槐殊不知所从来揣其意必以亭下有槐一根三干挺然秀出故有是号然非所宜言也余恐不知者谓出自我作数语以解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