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ǐ
wèi
yuè
shí
zhì
shí
liù
yuè
jiē
jiā

朝代:宋作者:曾几浏览量:2
nián
nián
suì
suì
wàng
zhōng
qiū
suì
suì
nián
nián
chóu
liáng
yuè
fēng
guāng
sān
hǎo
lǎo
huái
怀
bào
shēng
xiū
míng
shí
liàng
fèi
yín
quē
chù
yīng
xiū
jīng
luò
chén
mǎn
rén
yǎn
zhī
néng
zhè
jiāng
fǒu

译文

年年岁岁都盼望着中秋佳节,可岁岁年年都因雾雨弥漫而满心忧愁。今年这三夜的月色清凉美好,可我这一生的抱负却已落空。明亮的月色想必是经过银河冲洗,残缺之处应该得用玉斧来修补。京洛之地被胡人的烟尘充斥满眼,不知道那里的月色能否像浙江这般美好。

逐句剖析

"年年岁岁望中秋":年年岁岁都盼望着中秋佳节,

# 年年岁岁:每年。

"岁岁年年雾雨愁":可岁岁年年都因雾雨弥漫而满心忧愁。

# 岁岁年年:每年。

"凉月风光三夜好":今年这三夜的月色清凉美好,

# 凉月风光三夜好:“凉月”二句:承上二句,说年年中秋盼月,如今接连三夜月色皆佳,一生爱月的情怀总算得以了结。作者时年已八十岁,故云。凉月:七月的异名。

"老夫怀抱一生休":可我这一生的抱负却已落空。

"明时谅费银河洗":明亮的月色想必是经过银河冲洗,

# 明时:阐明天时的变化。

"缺处应须玉斧修":残缺之处应该得用玉斧来修补。

# 玉斧修: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载,郑仁本表弟与王秀才游嵩山,遇见一人,言月乃七宝合成,“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打开所携包袱,有斧凿等工具。后来相承有玉斧修月之传说。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又王安石《题扇》:“玉斧修成宝月圆。”这里咏月,即用此典。

"京洛胡尘满人眼":京洛之地被胡人的烟尘充斥满眼,

# 胡尘:胡地的尘沙。,京洛: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代多有沿用。后特化为“都城”的意思,又未必指洛阳一城。二句是说中原沦陷之地,胡尘满眼,不知月色能不能像浙江这样美好。作者此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故云。

"不知能似浙江不":不知道那里的月色能否像浙江这般美好。

# 不:通“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是宋代曾几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以中秋月色为线索,抒发复杂情思。首联写年年盼中秋,却常因雾雨生愁,体现盼而不得的无奈。颔联笔锋一转,赞这年中秋三夜月色美好,诗人也暂得慰藉。颈联巧用银河洗月、玉斧修月的神话典故,既描绘月色之美,也隐含对美好事物需呵护的思考。尾联由眼前明月,念及沦陷于胡尘的京洛,以疑问收束,将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思融入其中。此诗是借景抒情自然流畅,将个人对中秋的感受与家国之痛相融合,在赏月题材诗中具有一定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为南宋曾几所作。写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即诗题中的“癸未”年),当时曾几已八十岁高龄。癸未年前后,金兵大举南侵,南宋朝廷震动,主战与主和派斗争激烈。曾几一度卧病在床,却爱国热情不减,奋起抗疏,痛斥“增币献城”的屈辱和议,力主抗战收复失土,他提出“为朝廷计,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整军之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据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然而,诗人高洁的理想志趣与现实的屈辱形成强烈反差,其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便借中秋咏月之诗宣泄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中秋月色)诗。全诗借中秋月色,表达了诗人曾几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展现其盼望王师北定中原的急迫与失望悲哀,希望扫尽京洛胡尘,体现诗人老当益壮的爱国情怀。整首诗格调高远,笔力苍劲,不见悲观颓唐之态。

2. 写作手法

比喻:“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将月色明亮皎洁,比作是经过银河冲洗的结果;把月亮有缺处需要修补,比喻成国家破碎的山河需要修复。以银河洗月、玉斧修月来象征国家需要清明政治的洗礼、残破山河需要修复,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恢复太平、收复失地的渴望。借景抒情:“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诗人描绘了癸未年八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夜美好的中秋月色风光,本应是赏心乐事,可诗人却联想到自己一生的抱负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悲痛与无奈。借中秋美好月色之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哀伤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诗人运用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看似同义反复,实则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内涵。从内容层面剖析,这两句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年都满心期盼着在中秋佳节之际,能传来王师北定中原的喜讯,可现实却总是令人大失所望,年年收获的唯有悲哀。在传统观念里,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刻,人们往往会怀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许。然而诗人却另辟蹊径,开篇便打破常规。这里的“雾雨愁”并非单纯指中秋时节真的年年被霪雨笼罩,而是遵循着感情逻辑发展。诗人将国恨家仇融入其中,借中秋之景,把内心因国家沦陷、山河破碎而生发的愁绪尽情倾泻而出,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哀伤、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在开篇便能深切感受到诗人那如鲠在喉的悲愤与无奈。颔联“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此联紧承首联而来。一方面,癸未年中秋连续三夜,月色皎洁,风光无限美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诗人却发出“老夫怀抱一生休”的喟叹。“凉月风光”的美好与诗人“怀抱一生休”的落寞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诗人一生怀抱收复失地、振兴家国的理想,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告诉他,这些理想终成泡影。尽管已至暮年,身体衰弱,但诗人内心那股奋激的精神却从未衰减。这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对自身壮志未酬的悲痛,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在这两句诗中交织缠绕,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后文情感的进一步转折与升华埋下了伏笔。颈联“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诗人巧妙地运用神话典故,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浪漫色彩。“明时谅费银河洗”,以银河洗月来比喻月色的清明澄澈,仿佛那如水的月光是经过银河精心冲洗才得以如此明亮;“缺处应须玉斧修”,则用玉斧修月的典故,暗指世间的残缺需要有人去努力修复。从表达技巧角度看,这两句诗含蓄委婉,通过神话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家国现状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如同月色需要银河冲洗才能明亮,国家的残破也需要人们齐心协力去修复。在情感上,此联实现了自然的转折,从前面个人的哀伤逐渐引向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与思索,情感的强度不断攀升,趋向激昂,将诗人内心渴望改变现状、恢复国家完整的愿望表达得愈发强烈。尾联“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诗人在此处借景抒情,将笔触从眼前美好的中秋月色转向了被胡尘笼罩的京洛大地。“京洛胡尘满人眼”,生动地描绘出沦陷区被外敌占据、满目疮痍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眼中的悲愤与痛心。紧接着,“不知能似浙江不”以疑问的句式作结,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期盼。诗人热切地希望能够扫尽京洛的胡尘,让这片曾经的中原大地能恢复往日的安宁与美好,如同自己家乡浙江的中秋明月一般,光照人间。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然心系国家、壮志未泯的高尚情怀,一个爱国老人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将全诗爱国忧民的主题推向了高潮,也引发读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与强烈共鸣。

4. 作品点评

此诗格调高迈,笔力苍劲老辣,全无暮年之人的悲观消沉之态。尾联收束自然,议论沉稳持重,于从容舒缓间尽显举重若轻之气势,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纯以气胜,意境亦阔。

清纪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下一篇:宋·李流谦《新滩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