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溪夏晚足凉风":沅江畔的夏夜凉风飕飕,
# 晚足:散步。足:充足。,夏:夏天。,沅溪:即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洪江,北上注入洞庭湖。
"春酒相携就竹丛":我们围坐在竹林中畅饮美酒。
# 就竹丛:来到了竹林深处。就:这里作“聚集”解。,相携:相互陪伴。,春酒:特指春天饮的酒。这里泛指酒。
"莫道弦歌愁远谪":且莫因歌声而触动思绪,为我被贬边荒而满怀忧愁,
# 远谪: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谪:贬谪。,愁:哀愁。,弦歌:弹琴唱歌。,莫道:不要说。
"青山明月不曾空":青山葱翠,明月朗朗,这里有的是作伴的朋友。
# 青山明月不曾空:言樽中美酒不曾空对着青山明月。不曾空:不曾空缺。空,空缺,罄尽。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诗。诗中描绘了夏日夜晚沅溪边凉风习习,诗人与友人携酒相聚竹林宴饮的情景,借这一景象,既展现出表面的安逸,又表达出内心被贬的愁苦,同时以青山明月自许,传达出对人生自在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七个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表现大自然的美景无穷,人生的赏心乐事亦无穷的哲理,从而既含蓄又酣畅地抒写了诗人内心豪放洒脱、爽朗乐观的情怀。意余象外,使人咀嚼回味不尽。
3. 分段赏析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首句点明时间与地点,夏日夜晚的沅溪,凉风充足,为全诗营造出舒适惬意的氛围。次句写诗人与友人带着酒来到竹林中宴饮。“相携”“就”等词,生动展现出友人相聚、随性畅饮的轻松场景,给人以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之感,仿佛让人置身于魏晋名士的雅集之中。“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第三句笔锋一转,“弦歌愁远谪”点明宴饮之中,弦歌虽乐,却难掩被贬谪的哀愁。“莫道”二字,似在自我宽慰,又似对他人言说,表明不要因被贬而过度忧愁。尾句“青山明月不曾空”,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青山常在,明月长明,它们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不会空缺。诗人借此表达,尽管身处贬谪之境,仍能从自然美景中获得慰藉,追求人生的自在与豁达,展现出其乐观豪迈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王昌龄的七绝独具特色,常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思,恰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有着“语浅情深”“含蕴无穷”之妙,《龙标野宴》便是典型例证。古代诗论家曾言,七绝之中,第三句最难着笔。此诗第三句“莫道弦歌愁远谪”,堪称精妙。“弦歌”一词,巧妙承接前两句描绘的宴饮场景;“愁远谪”则陡然转折,点明被贬愁绪。“莫道”二字更是神来之笔,既将“愁”意推开,似在宽慰劝勉,又与前两句相互勾连,自然引出第四句。短短七字,让全诗前后连贯,开合有致,尽显诗歌结构之精巧与韵味之悠长。
# 已先得苏子清风明月之意。
现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百代千家绝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