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一别四千里":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
# 四千里:一作“三千里”。,洛城:洛阳。
"胡骑长驱五六年":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 五六年:一作“六七年”。,长驱:长途驱驰。,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草木变衰行剑外":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
#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行:行走,来到。,草木变衰:指秋季。衰,衰落,凋零。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兵戈阻绝老江边":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 兵戈阻绝老江边:谓因为战乱,自己无法归乡,只能终老异乡。江边,指锦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 清宵:清静的夜晚。,步月:月下漫步。
"忆弟看云白日眠":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 看云:遥望白云。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二句互文,形容望远怀人,日夜无休,故行为颠倒。
"闻道河阳近乘胜":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
# 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闻道:听说。
"司徒急为破幽燕":急于要拿下幽燕。
# 幽燕:指范阳一带,为安史叛军的巢穴。范阳在唐以前为幽州,战国时属于燕国,故称幽燕。,急为:急速做某事。破幽燕:指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恨别》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战乱流离与个人情感的诗。在安史之乱这场浩劫之后,诗人无奈告别故土,历经无数坎坷与漂泊,直至抵达蜀中方得以暂时栖身。战争的持续使得亲人之间难以相聚,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常常月下怀乡,白日里则思绪万千,忆起远方的弟弟,疲惫至极时方能入眠。当得知唐军在河阳取得重大胜利的消息时,他满心期盼着战乱能够早日平息。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无限感慨,以及对故乡与亲人深深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迫切期望。它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浅显却深远的言辞、朴素却真挚的情感,展现出极强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诗人通过描绘草木衰败、兵戈阻绝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乱带来的凄凉与破败。这里的“草木变衰”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国家的衰败;而“兵戈阻绝”则直接点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破坏。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含蓄。细节描写:“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通过“步月清宵立”和“看云白日眠”两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夜不能寐、昼不能安的状态。这种细节描写不仅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实可感,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对比:洛城一别四千里”与“胡骑长驱五六年”的对比,突出了离别的遥远和战乱的持久。象征:“草木变衰”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诗人的老去。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沉,意蕴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开门见山,以“恨别”为核心,直接点明了诗人思家心切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四千里”之遥,凸显了诗人对家乡难以割舍的眷恋;“五六年”之乱,则深刻反映了国家遭受战祸的漫长与沉重。这些数量词不仅勾勒出诗人个人的流离失所,也映射出国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转而描绘诗人流落蜀中的凄凉景象,借草木之凋零暗喻时光之流逝与自身之飘零。诗人虽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草堂得以栖身,但思乡之情却如影随形,难以割舍。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兵戈阻隔,他只能无奈地在锦江之畔度过余生。这里的“老江边”三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年华的老去,更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凉与无奈。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则以细腻的生活细节,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在清冷的月夜,他因思念而难以入眠,时而站立,时而徘徊;在白昼,他则望着行云,倦极而眠。这种坐卧不宁的状态,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它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与忧伤之情。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则笔锋一转,以充满希望的笔触回应了次句的战乱背景。诗人听闻唐军连连告捷的喜讯,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复兴的期盼。他迫切希望唐军能够尽快平定幽燕,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这种由悲凉转为欢快的情感转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他胸怀的开阔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饱满而有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巧妙地融合了叙事与抒情,言简意赅,情感深沉。杜甫巧妙地将个人的坎坷经历与国家的动荡命运交织在一起,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意蕴,洋溢着浓烈的情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深思。此诗不仅抒发了杜甫身处异乡、流离失所的无限感慨,还深切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它也彰显了杜甫渴望战乱早日平息、国家重归安定的强烈爱国情怀。
# 宵立昼眠,起居舛戾,恨极故然。“司徒急为破幽燕”,则故乡可归,别可免矣。
明王嗣奭《杜臆》
# 望李临淮之直捣贼巢也。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清宵立”“白日眠”,兼写出老态来。“近”字、“急”字并应“五六年”(“闻道河阳”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六句是名句。然终觉“看云”不贯“眠”字。何焯:“老”字正与结句“急”字呼应。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眠”与“看云”不贯?眠时不可看云乎?若谓夜眠不合,诗固明云“白日眠”矣。此二句全在转换处用意,盖清宵本是眠时,偏说“立”而“步月”;白日本是立时,偏说眠而看云。所以见思家忆弟之无时不然也。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
# 首二领起“恨别”。“四千里”,言其远;“五六年”,言其久。“行剑外”,承“四千里”。“老江边”,承“五六年”。“思家”“忆弟”,伤洛城阻乱。乘胜破燕,望胡骑早平。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老笔空苍,任华所云“势攫虎豹,气腾蛟螭”者。尺幅中能有其象。至于直捣幽燕之举,未尝无计及者,而良谋不用,莫奏肤功,甫诗盖屡及之,此用兵得失之机,足见甫之识略矣。若建都荆门,甫尤以为非计。彼其流离漂泊,衣食不暇而关心国事,触绪辄来,所谓发乎性,止乎忠孝者,寻常词章之士,岂能望其项背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结语见公将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人知上六为恨别语,至结联,则曰望切寇平而已;岂知《恨别》本旨,乃正在此二句结出,而其根苗,已在次句伏下也。公之长别故乡,由东都再乱故也。解者不察,则七、八为“游骑”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格老气苍,律家上乘。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闻河阳克捷而作。
清杨逢春《唐诗绎》
# 起四句,先点一“别”字,以下极写“恨”之事。收反“恨”作喜望语,所谓出场。起收雄浑直迈。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陈德公曰:起二笔力矫拔而意绪淋漓。三、四亦是骨立峭笔,为复沉痛。五、六字字琢叠,情真力到。结语引开,正照起绪,似此峭削章笔,更尔沉着刻挚,绝无率瘦之笔,当是情至气郁,律细工深,四合成章,乃无遗憾。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前四句双起双承。五、六言颠倒错乱,极形思忆之状。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末联十四字,何字为妙?识得此字(按指“急”)之妙,则诗家关捩,子已得之矣。
清焦袁熹《此木轩五言七言律诗选读本》
# 王慎中云:“终于情景,不稳贴,无味故也。”
清卢坤《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 少陵前后皆驱驰播越之境,唯此成都草堂,得以闲居者数年。此初至时,作诗以自伤其旅泊之由也。
清佚名《杜诗言志》
上一篇:唐·戎昱《霁雪》
下一篇:唐·王昌龄《龙标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