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竹林寺":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
#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苍苍:深青色。
"杳杳钟声晚":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 晚:响的意思。,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笠带夕阳":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
# 夕阳:夕阳:一作“斜阳”。,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青山独归远":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 独:独自。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介绍了灵澈上人归隐竹林寺的背景,描绘了苍茫的竹林、悠远的钟声、斜阳与青山等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与灵澈之间深厚的情谊,营造了一种宁静淡远、闲淡含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怅惘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灵澈归隐时的清寂风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的清幽之景,以及“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友人远去的画面,借这些景色抒发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惆怅。以动衬静:“杳杳钟声晚”,用寺院传来的悠远钟声,衬托出山林傍晚的宁静。钟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愈发显得环境清幽静谧。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描绘了诗人远望苍茫山林中灵澈的归宿处,寺院报时的钟声从远处传来,暗示天色已晚,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以想象之笔,勾勒出一幅清远幽渺的画面,这两句虽以写景为主,却也含蓄地融入了情感。后两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则刻画了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头戴斗笠,身披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渐行渐远。“青山”与开篇的“苍苍竹林寺”相呼应,点明寺院位于山林之中。“独归远”三字既展现了灵澈的孤寂身影,又暗含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的深情。虽未直接描写送别之人,但诗人久久凝望、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却跃然纸上,生动传神。
4. 作品点评
《送灵澈上人》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灵澈归隐山林时的清寂风度。送别诗往往充满黯然神伤的基调,但这首作品却以闲淡的意境独树一帜,同时巧妙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
# 晚则鸣钟。日斜而别,钟鸣而未至者,山远故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三
# 四句纯是写景,而山寺僧归,饶有潇洒出尘之致。高僧神态,涌现毫端,真诗中有画也。
近代文学家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下一篇:唐·王维《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