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qiáo
pàn
guān
zhōu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1
yáng
fān
xiàng
chù
chā
zhú
zhēng
dōng
luò
rén
yān
jiǒng
wáng
chéng
niǎo
tōng
jiāng
liú
huí
jiàn
shān
mǐn
zhōng
jūn
diāo
cán
hòu
yīng
lián
bǎi
yuè
kōng

译文

扬起船帆要驶向哪里,如插羽的急令般奔赴征东。少数民族聚居地人烟稀少,官家的行程在险峻如鸟道处贯通。江水在山涧底部迂回流淌,山峦景色在闽中汇聚。你前往那凋敝残破之地后,应当怜惜百越之地的民生空困。

逐句剖析

"扬帆向何处":扬起船帆要驶向哪里,

# 扬帆:升起船帆。谓开船或行船。

"插羽逐征东":如插羽的急令般奔赴征东。

"夷落人烟迥":少数民族聚居地人烟稀少,

"王程鸟路通":官家的行程在险峻如鸟道处贯通。

"江流回涧底":江水在山涧底部迂回流淌,

"山色聚闽中":山峦景色在闽中汇聚。

"君去凋残后":你前往那凋敝残破之地后,

"应怜百越空":应当怜惜百越之地的民生空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乔判官赴福州》为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开篇以“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起笔,借“夷落人烟迥”“江流回涧底”等意象描绘出闽中(今福州一带)峰峦起伏、江水蜿蜒的地理特点。诗中“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既流露对友人赴任路途艰辛的关怀,亦隐含对民生凋零的慨叹。此作延续了刘长卿善绘贬谪漂泊之情的风格,与《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送秦侍御外甥张篆之福州谒鲍大夫》等诗共同构建起唐代文人描摹闽地风貌的文学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此时刘长卿正处于仕途辗转时期,他曾担任海盐令、南巴尉等职,对宦游的艰辛有着深刻的感受。诗中“王程鸟路通”暗指赴任之路充满险阻,这与唐代闽中地区尚未完全开发的历史状况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乔判官赴福州途中闽中地区层峦叠嶂、江水迂回的地理特征,表达了对友人赴任艰辛的关切以及对民生凋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里用了“扬帆”(开船)、“插羽”(紧急文书)、“夷落”(边远部落)、“鸟路”(险峻山路)、“江流”“山色”和“百越”(荒凉之地)这些词语,把开船赶路、紧急任务、偏远山路、江河景色和民生困苦拼在一起,既画出了赴任路上的艰难,又带出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担心。不同地方的景象和现实问题交织起来,让诗里的感情和画面更实在、更有分量。

3. 分段赏析

“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开篇点明乔判官此行的行程,扬起船帆却不知驶向何方,插上羽毛般的信箭追逐向东的征程,表现出行程的紧迫和未知,给人一种豪迈又略带迷茫的感觉。“夷落人烟迥,王程鸟路通”:描绘了福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少数民族聚居地人烟稀少,朝廷的行程道路像鸟飞的路一样畅通,既体现了福州的偏远和独特,又暗示了乔判官此行的艰难和使命的重大。“江流回涧底,山色聚闽中”:进一步描绘福州的自然景观,江水在山涧底部回旋,山色在闽中一带汇聚,展现了福州山水的秀丽和独特,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铺垫。“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表达了诗人对乔判官的担忧和劝勉,你前往那凋敝残破之地后,应该怜惜百越地区的荒芜,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希望乔判官能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不要让这片土地陷入荒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失群雁》

下一篇:唐·丘为《登润州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