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míng
běi
lóu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1
jiǔ
dēng
gāo
wàng
cāng
cāng
yuǎn
shù
rén
yān
cǎo
shān
cuì
xiàn
lóu
西
shuāng
jiàng
hóng
鸿
shēng
qiè
qiū
shēn
láo
bái
jiǔ
táo
lìng
xiāng
xié

译文

重阳节登高望远,只见远远的是一片苍茫高低的树林。在湖草里,人烟稠密,在县楼西,山翠诱人。霜降节气,飞鸿的声音更加凄切,秋深时节,客人的思绪更加低迷。无劳白刺史给陶渊明“白衣送酒”,县令早已给“我”准备了一壶好酒。

逐句剖析

"九日登高望":重阳节登高望远,

# 九日:指重阳节。

"苍苍远树低":只见远远的是一片苍茫高低的树林。

"人烟湖草里":在湖草里,人烟稠密,

"山翠县楼西":在县楼西,山翠诱人。

"霜降鸿声切":霜降节气,飞鸿的声音更加凄切,

# 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

"秋深客思迷":秋深时节,客人的思绪更加低迷。

"无劳白衣酒":无劳白刺史给陶渊明“白衣送酒”,

# 白衣酒:即“白衣送酒”典故,言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

"陶令自相携":县令早已给“我”准备了一壶好酒。

# 陶令:即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五言律诗,借重阳登高所见抒思乡之情。诗开篇点明重阳登高,描绘远树、人烟、山翠等山水之景,营造静谧氛围。“霜降”二句借景抒情,以霜降鸿声引发客思迷茫。尾联用陶渊明典故,显洒脱。首联奠定基调,颔联描绘画卷,颈联转入抒情,尾联升华情志。整首诗自然流畅,于山水描绘中见思乡意,又以陶令自比添文人雅趣,将诗人客居他乡的愁绪与豁达心境展现得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上李明府北楼所望之景,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巧用陶渊明典故。原典是重阳时陶渊明无酒,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人送酒。作者借此自比,言无需他人送酒,自己如陶般洒脱,于思乡中尽显文人豁达,增诗之底蕴。

3. 分段赏析

首联:“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点明时间是重阳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远处苍苍的树木显得低矮,描绘出一幅开阔又略带苍茫的远景,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进一步描写眼前之景,湖草之中有人家烟火,县楼西边山色翠绿,从远及近,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山水人文画卷,展现出静谧的氛围。颈联:“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由景入情,霜降时节,大雁叫声急切,此时秋意正浓,诗人羁旅他乡,引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切”“迷”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情感的强烈与迷茫。尾联:“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明无需他人送酒,自己可像陶渊明一样自在,在思乡的愁绪中又透露出文人的洒脱与豁达。

4. 作品点评

通观此诗,其语言平实无华,却饱含深沉情感。诗中用典不着痕迹,与整体情境相融无间。所营造的意境幽远深邃,在对景物的细致描摹中,无论是霜降之景,还是远处的山峦树木,皆巧妙融合,宛如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首夏病间》

下一篇:唐·冯道《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