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líng
jiù
chán
èr
shóu
èr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2
chū
zhāo
qíng
nǎi
shì
shān
quán
zhōng
míng
liú
dào
qián
bàn
zài
shān
zuò
duō
shēng

译文

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这泉水流到前面的溪流之中后,却没有发出半点声音,可它在山中的时候,却能发出那么多的声响啊。

逐句剖析

"初疑夜雨忽朝晴":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

"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流到前溪无半语":这泉水流到前面的溪流之中后,却没有发出半点声音,

"在山做得许多声":可它在山中的时候,却能发出那么多的声响啊。

# 在山做得许多声。:与“流到前溪无半语”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灵鹫禅寺》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诗人夜宿灵鹫禅寺,起初误把整夜的山泉声当作夜雨。而山泉在山中喧闹,流到前溪却悄无声息。杨万里借这一现象,运用传统“比”的手法,以山泉喻人,讽刺那些在野时高谈阔论、入朝为官后却见风使舵、毫无官德的人。全诗构思巧妙,将叙述与议论结合,借事寓意,针砭时事入木三分。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在轻松的氛围中对不良现象进行深刻批判,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彼时诗人杨万里正从常州西归故乡吉水。在进入永丰地界后,途径灵鹫禅寺并在此投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讽刺诗。描绘了诗人夜宿灵鹫禅寺时,误将山泉声认成雨声,后发现山泉在山中喧闹、流到前溪却无声的现象。借山泉这一意象,表达了对那些在野时慷慨激昂、入朝为官后却见风使舵、毫无操守之人的讽刺,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象与人生哲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山泉在山中“做得许多声”与流到前溪“无半语”进行对比,突出山泉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状态,从而引发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象征:以山泉象征生活中那些在特定环境中表现活跃,而到了其他环境却判若两人的人或事物,借物喻理,使哲理表达更为形象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句“初疑夜雨忽朝晴”,描绘诗人夜宿灵鹫禅寺时的情景。睡梦中,他听闻屋外似有潺潺水声,恍惚间以为夜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直至次日清晨起身,才惊觉昨夜并未降雨。一个“疑”字用得极为精妙,暗示彼时诗人并未实地查看,“夜雨”只是基于听觉的推测,如此便为后文“忽朝晴”巧妙地埋下伏笔,行文极具分寸感。那“夜雨”的错觉从何而来?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给出答案。原来,扰人清梦的竟是湍急而下、彻夜奔腾的山泉。山泉在山间跌宕,不断冲击着山石,发出持续的声响。人在睡意昏沉之际产生这样的错觉,完全符合生活常理,此句生动地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第三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描述山泉出山后的状态。山泉在山中之所以“终夜鸣”,是因为山间水道蜿蜒曲折、崎岖不平,水流受阻故而潺潺作响。而当它“流到前溪无半语”,则是由于前溪河床宽阔平坦,水流平缓,自然悄无声息。由此可见,仅仅是所处环境的变化,同一种事物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人针对上述现象发出的深刻议论。这简短的一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讽刺意味十足。表面上,诗人是在调侃山泉,实则另有所指。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在未入仕途前,慷慨激昂、指点江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可一旦掌握权力、身居高位,便如同换了个人,变得尸位素餐、毫无作为的官员。此诗深刻揭示了现实中诸多官员一旦成为利益既得者,便将曾经的抱负与群众利益抛诸脑后的丑陋现象。

4. 作品点评

《宿灵鹫禅寺》在艺术层面独具魅力。其一,巧妙运用传统的“比”的手法,借山泉这一自然之事,寄托深刻寓意,以山泉的不同表现比作人的行为变化,构思匠心独运。其二,将叙述与议论完美融合,叙述山泉在山中与前溪的状态,为议论提供具体依托,使议论有的放矢,建立在真实情境之上。其三,语言风格极为平实,通俗易懂,毫无晦涩之感,笔调诙谐轻松,在幽默氛围中传达出严肃的讽刺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中写法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先以一句描述自己的一种错觉,再以一句补叙产生这种错觉的缘由。

现代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原副校长刘曾遂《杨万里诗歌赏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内家娇·寿王城山》

下一篇:宋·杨公远《花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