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色连荒岸":杨柳的翠色在荒凉的岸边绵延,
# 连:一作“迷”。,翠色:草色。翠:一作“草”。
"烟姿入远楼":透过曳如烟柳丝,隐约能看见远方的高楼。
# 烟姿:轻盈美好的姿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开时……(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此处指柳姿,柳丝摇曳如烟。
"影铺秋水面":岸边柳树的倒影铺撒在水面,随波摇晃,
# 影:一作“叶”。
"花落钓人头":飘扬的落花落在垂钓人的头上。
# 钓人:钓鱼人。人:一作“矶”。
"根老藏鱼窟":柳树的根深深藏在水底,成了鱼的栖息处,
# 鱼窟:指鱼栖身的洞穴。鱼:一作“龙”。
"枝低系客舟":低垂的柳枝系住了旅客之舟。
# 客舟:运送旅客的船。晋陶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系:一作“拂”。
"萧萧风雨夜":风雨萧萧的夜晚,
# 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雨声。
"惊梦复添愁":从梦中惊醒又增添几许忧愁。
# 惊梦:惊醒睡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
中晚唐女冠诗人
鱼玄机(844?~868),唐代诗人。原名幼薇,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为补阙李亿妾,因李妻不容,于咸通中出家为女道士。鱼玄机的诗多写男女情思,属对工稳,遣词用典有新意,写男女之情真切细腻、坦率热情,也有婉曲细腻、意境雄浑阔大、恬淡悠闲之作。其诗善用意象,注重炼字以及艺术手法和叠字的使用。其诗作展现了女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一些唐朝的社会活动,同时体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以及乐观的生命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爱情观念,为后世女性主义的研究作出贡献。有作品《寄李亿员外》《江行》《赋得江边柳》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柳抒怀诗。诗中先写江边柳树的翠色、烟姿、倒影和飞絮,再转到老根藏鱼、低枝系舟的实景,最后以风雨夜惊梦作结,通过柳树意象的层层铺展,流露出诗人内心挥之不去的孤寂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双关:诗题“江边柳”中“柳”与“留”谐音双关,既点明描写对象,又暗含挽留之意,与诗人被弃后渴望被留而不得的处境形成巧妙呼应。直抒胸臆:尾联“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接点明愁绪,诗人不再借柳抒怀,而是直陈风雨夜惊醒后愈发深重的孤寂与哀伤。托物言志:全诗以“江边柳”为描写对象,通过“荒岸”“老根”“低枝”等意象,暗喻诗人如秋柳般苍老孤寂的处境,将对身世的感慨寄托于柳树形象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勾勒江畔垂柳的风姿。“翠色”二字凸显柳叶青翠欲滴的色泽,“连”字则暗指并非单株独立,而是成片生长的柳林。诗人或有意自比江边垂柳,故而“荒岸”一词更显意味深长。秋日柳叶虽仍苍翠,却已透出几分憔悴,这般带着沧桑的美感,恰似诗人疲惫的心绪。时值草木凋零之季,江岸愈显荒寂,“荒岸”二字道尽诗人当下境遇,举目四望竟无栖身之所。遥望烟波深处若隐若现的楼阁,正是魂牵梦萦的故园所在,然温馨家宴于她而言,却是可望不可即,徒增怅惘。颔联“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两句,以精巧对偶描摹柳影浮波、飞絮垂纶之景。柳枝倒影在秋水之上随波荡漾,恰似诗人迷茫的心绪,对前途充满未知。纷扬柳絮飘落钓者肩头,却无人顾惜,终将被随手拂去。此情此景令诗人联想到自身命运,犹如这无人眷顾的飞絮,随时可能遭人遗弃,竟不得半分留恋,这般被弃之忧萦绕心头难以消散。颈联“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两句,以严整对仗续写江畔老柳形貌。经年古柳根朽中空,反成鱼群栖身之所,令人联想到诗人当下处境——在世人眼中,她已非青春鲜活,仅能暂作他人歇脚之地。恰似那些匆匆过客,于她生命中短暂驻留便又远行。低垂柳枝虽可暂系过往行舟,终究挽不住欲去的帆影。那垂落的枝条,宛若诗人伸出的双臂,满怀期盼欲牵离人衣袂,终究徒劳无功,唯能目送远去的背影。前六句“翠色连荒岸”至“枝低系客舟”,明写秋江岸柳景致,暗喻诗人自身际遇。江畔垂柳在秋风中的萧瑟,恰是其命运写照。尾联“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两句,诗人不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凄风苦雨惊破残梦,醒后面对漆黑夜色,往事历历却不堪回首。在这惊醒的刹那,诗人依旧寻不得人生方向,难觅安放愁绪之所。风雨中摇曳的柳枝,更平添几许离愁,与诗题“江边柳”遥相呼应。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通篇未直接提及“柳”字,却处处描绘柳树风姿,同时巧妙寄托了诗人的人生际遇,情感真挚动人。历代文人学者都对此诗的艺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 三四佳,似大方语致。
明评论家陆时雍《唐诗镜》
# 二诗(按另一指《赠邻女》)苍老古拙,如孔明庙柏,柯石根铜。
明评论家江盈科《雪涛小书》
# “影铺”两句,俱妙在神气静,语气朗。
明文学家钟惺《名媛诗归》
# “翠色”两句,情景俱绝。
明末清初学者黄周星《唐诗快》
上一篇:唐·窦巩《游仙词》
下一篇:唐·权德舆《五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