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一雨扫飞蝇":舟中一场雨驱散飞蝇,
# 扫飞蝇:扫除飞来飞去的苍蝇。
"半脱纶巾卧翠藤":半解头巾卧于青藤床。
# 翠藤:指藤床。,纶巾:用青丝编织而成的头巾。
"清梦初回窗日晚":清梦初醒窗边已黄昏,
# 窗日晚:指窗外的太阳已快落山。,清梦初回:从美梦中醒来。初回:刚刚醒来。
"数声柔橹下巴陵":几声柔桨船已至巴陵。
# 巴陵:郡名。即今湖南岳阳。,柔橹:轻柔的船橹划水声。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离蜀东归途中,行至巴陵时遇盛夏小雨,于舟中藤床酣睡,醒来见夕阳照窗、耳闻柔橹之声的情景,展现了旅途中的闲适景象,表达了诗人东归时轻松自在、惬意悠然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通过“扫飞蝇”“半脱”“卧”等细节,生动展现雨后凉爽及诗人闲适入睡的状态,暗含愉悦之情。反衬:以动衬静,“数声柔橹下巴陵”,以轻柔的橹声衬托舟行的平稳与环境的宁静,凸显诗人心境的恬适。情景交融:全诗四句皆融情于景,如“清梦初回窗日晚”,将睡醒后见夕阳斜照的景象与酣睡后的惬意心情相融合,自然流露闲适。
3. 分段赏析
“舟中一雨扫飞蝇”,这句诗一开篇,就把夏日乘船时遇雨的场景写得特别真切。夏天乘船本就闷热,嗡嗡乱飞的苍蝇更让人烦得慌,而“一雨”来了之后,不仅把苍蝇“扫”走了,连暑气好像也被一起扫没了。这里的“扫”字用得特别妙,既像雨真的在“清扫”苍蝇,又暗指雨驱散了诗人心里的烦躁,之前因为天热、蝇扰的忧烦,都随着这场雨消失了。诗人没直接说“我很开心”,但从“扫飞蝇”这个小细节里,能明显感受到他的畅快,也为后面能安心午睡做足了铺垫,让读者一下子就能体会到这场及时雨带来的舒服劲儿。“半脱纶巾卧翠藤”,这一句接着写雨后的状态,把诗人的闲适劲儿全表现出来了。天气变凉后,诗人不用再捂着闷热的衣物,随手把纶巾脱掉一半,然后躺在铺着翠藤的地方,舒舒服服地准备休息。“半脱”这个动作特别生活化,就像我们热了会随手松领口、脱外套一样,透着不讲究、很自在的感觉;“卧”字更直接,写出了他放松躺下的姿态,不用端着架子,不用急着赶路,就这么随随便便躺着,很快就能睡着。从这句能想到,之前天热的时候,诗人肯定没睡好,如今遇上这么凉快的好时候,才会这么安心惬意,还隐约能看出一点洒脱旷达的劲儿,读着就觉得心里也跟着松快了。“清梦初回窗日晚”,这句转写诗人睡醒后的情景,画面感特别强。诗人从清爽的睡梦里刚醒过来,一睁眼就看到船窗外面,太阳已经偏西,快到傍晚了。“清梦”说明他睡得很安稳,没有被打扰,连梦都是清爽的;“窗日晚”则悄悄告诉我们,他这一觉睡了很久,从白天一直睡到傍晚,可见船上有多安静、天气有多舒服。想想看,舟船在水上慢慢行,人躺在里面安稳酣睡,醒来时还有夕阳照进船窗,这种不慌不忙、恬淡自在的感觉,特别让人羡慕,也把雨后乘船的惬意劲儿推得更足了。“数声柔橹下巴陵”,最后一句收尾,既写了船行的状态,又藏着诗人的心情。诗人刚睡醒,耳边就传来几声轻柔的摇橹声,没等反应过来,船竟然已经快到巴陵了。“数声”说明声音不多,很安静,没有嘈杂的喧闹;“柔橹”则写出了摇橹声的轻柔,不刺耳,反而让人觉得平和。用这轻柔的橹声来写船行,一点都不显得匆忙,反而透着一种“不知不觉就到了”的轻快,就像诗人的心情一样,没有赶路的焦虑,只有安稳和愉悦。这种用声音衬心境、写行程的方式,让整首诗的结尾特别有余味,也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这段旅程的满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挺巧,还有点特别的趣味。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味道却很足:诗的前两句是缘由,写睡前的事;后两句是结果,写醒后的情景。前后互相补充,显得很有情趣。整首诗在自然中能看出锤炼的功夫,平淡里又透着功力,一点看不出刻意雕琢的痕迹,确实是在浅易处见功夫、让人觉得亲切有味道的作品。
下一篇:宋·胡仲弓《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