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xíng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qīn
tuó
xiǎo
hán
qīng
xīng
dǒu
lán
gān
fèn
wài
míng
xiǎo
qiáo
mèng
guò
dào
tián
shēn
chù
cǎo
chóng
míng

译文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逐句剖析

"露侵驼褐晓寒轻":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

# 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星斗阑干分外明":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 阑干:横斜的样子。,星斗:特指北斗星。

"寂寞小桥和梦过":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

# 和:原作知,据四库本改。,寂寞:孤孤单单。

"稻田深处草虫鸣":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 草虫鸣:唧唧虫鸣。草:四库本作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行》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篇描绘清晨寒露轻侵驼褐之景,借“露侵”“晓寒”点明早行之时,“星斗阑干分外明”更以星斗之明衬出夜色之深与早行之早。后两句“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于静谧中营造出独特意境,小桥寂寞、人伴梦行,稻田深处草虫鸣声,动静相衬,既显早行途中的孤寂,又添几分乡村野趣。全诗以细腻笔触、精巧构思,将早行所见所感融为一体,生动展现出早行时的清幽氛围与诗人内心微妙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早行》出自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简斋集》。陈与义前期的诗作多为流连光景之作,他以明净诗句描绘春光、秋雨、夏日等自然景象,旨在表现个人生活情趣,或许在自然之美中寻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诗意,故而将诸多此类作品集结成此集。至于具体创作时他经历了什么,虽无完整详尽信息,但从其诗作风格可见,他沉浸于自然,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刻画了诗人在破晓之前独自踏上旅途的心境,意境悠远深邃。作者以触觉感知寒露浸润衣衫的清冷、以视觉捕捉星斗渐隐的微光、以听觉聆听草虫低鸣的幽韵,通过多感官的交织与融合,勾勒出一幅别具一格的“早行”画卷。在这幅图景中,外界的声色光影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互渗透,交织出一种明暗交织、喧寂共生的独特意境,既映衬出旅途的静谧,又暗涌着难以言喻的思绪。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结合:“露侵驼褐晓寒轻”,触觉写露水浸透衣衫之寒;“星斗阑干分外明”,视觉绘星斗闪耀之景;“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听觉现小桥静谧、虫鸣阵阵。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赡。赶路做梦,非徒步亦非独自骑马,应是有人牵马,方敢于马背上入梦。过桥犹在梦中,可见出发之早,睡意未消。马蹄声惊醒,方觉露水浸衣,睁眼见星斗,又合眼入梦。梦知过桥,因马蹄声动,略睁眼见小桥、稻田,复又朦胧睡去,尽显旅途孤寂与诗人情思。

3. 分段赏析

首句别出心裁,不直言晨起、动身之状,亦不借“鸡唱”“残月”等意象渲染,独以“行”之“早”精准勾勒。诗人身着“驼褐”前行,此衣本不易被露水浸透,然“露侵驼褐”致“晓寒”侵体,足见其上路之早、行路之长,妙在以触觉传神。次句转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此景独具匠心。“阑干”状星斗纵横之态,多现于阴历晦日之夜。再者,下半夜晴朗无风方有露,无风无月则星斗愈明,诗人写景精确、细腻。且写“明”实为衬“暗”,黎明前地面愈暗,星斗反衬得愈发明亮,景中含情,意味深长。后两句多感官交融,“寂寞小桥和梦过”一句,堪称点睛之笔。梦与“寂寞小桥”相融,意象丰赡,耐人寻味。赶路而梦,非徒步、非独骑所能为,当是有人牵马,方敢于马上入梦。过桥犹梦,足见其起早未醒,上马即眠。及觉寒意,方知露水浸透“驼褐”。睁眼见星斗,知天未亮,复又入梦。马蹄声惊醒,方觉过桥,见“小”桥、“稻”田,复又朦胧睡去,尽显旅途孤寂与诗人情思,妙在以梦写实,虚实相生。

4. 作品点评

此诗艺术特色之精髓,在于诗人以触觉、视觉、听觉交织之笔,绘就一幅别具一格的“早行”(甚或“夜行”)图景。读者借由“通感”之妙与想象之力,恍见主人公于马背之上,身姿摇曳,半梦半醒,时而凝眸于地,时而仰观于天,凉露浸衣之寒、虫声入梦之幽,种种细微情态,皆栩栩如生;天上地下,明暗交织、喧寂相映、动静相谐,万千景物风貌,亦一一跃然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农舍》

下一篇:宋·释了惠《病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