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lóu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shí
nián
chāng
jiǔ
lán
biān
gǎn
kǎi
shēn
zhōu
fēn
fēn
nán
běi
shān
chuān
mǎng
mǎng
yóu
jīn
dēng
lín
zhuàng
shì
xīng
huái
怀
zhōng
chén
guó
xīn
zhàng
àn
rán
xié
zhào
wǎn
qín
wàn
cháng
yín

译文

我已有十年未曾在武昌饮酒,今日站在南楼栏杆边,心中感慨万分。江上舟楫来来往往,人们南来北往地忙碌,山川却依旧莽莽苍苍,从古至今未曾改变。南楼是壮士们抒发情怀之地,我作为忠义孤臣,有着报效国家的决心。我倚着拐杖,在黯淡的夕阳下心情黯然,面对秦吴万里辽阔山河,不禁长吟起来。

逐句剖析

"十年不把武昌酒":我已有十年未曾在武昌饮酒,

"此日阑边感慨深":今日站在南楼栏杆边,心中感慨万分。

"舟楫纷纷南复北":江上舟楫来来往往,人们南来北往地忙碌,

"山川莽莽古犹今":山川却依旧莽莽苍苍,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登临壮士兴怀地":南楼是壮士们抒发情怀之地,

"忠义孤臣许国心":我作为忠义孤臣,有着报效国家的决心。

"倚杖黯然斜照晚":我倚着拐杖,在黯淡的夕阳下心情黯然,

"秦吴万里入长吟":面对秦吴万里辽阔山河,不禁长吟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楼》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开篇“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诗人直言十年未饮武昌酒,今日登楼凭栏,心中感慨万千。“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写江面上舟楫来来往往,南北穿梭,而山川依旧莽莽苍苍,古今未变,以眼前景引发对时光流逝的喟叹。“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点明此地是壮士兴怀之处,而自己作为忠义孤臣,有着许国之心,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壮志。尾联“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吴万里入长吟”描绘诗人倚杖而立,在夕阳晚照中黯然神伤,思绪飘向万里之外的秦吴之地,融入长吟之中,尽显其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诗中借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自己虽身为孤臣却矢志许国的忠义之心,反映出南宋时期爱国文人在山河破碎背景下的悲愤与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运用对比手法。将江上舟楫来来往往,人们忙碌奔波的动态场景,与山川从古至今依旧莽莽苍苍、永恒不变的静态相对比。既凸显出世事变迁的无常,又暗示了山河虽在,国家局势却今非昔比,引发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强化了诗歌的沧桑感。直抒胸臆:“忠义孤臣许国心”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作为孤立无援却忠心耿耿的臣子,一心报效国家的决心。直抒胸臆使诗人的爱国情怀得以直接传达,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情感的强烈与真挚,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借景抒情:“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吴万里入长吟”,诗人描绘自己在傍晚时分,倚着拐杖,在黯淡的斜阳下,面对秦吴万里辽阔山河而长吟的画面。通过这一景象,借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忧愁、无奈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融入到这苍茫的暮色与广袤的山河之中,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且深沉。

2. 分段赏析

首联“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诗人回忆起自己已有十年未曾在武昌饮酒,而今日站在南楼栏杆边,心中感慨万千。十年时间,于人生而言不算短暂,诗人在此期间历经世事,再次来到此地,诸多往事涌上心头,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颔联“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诗人将目光投向江面与山川。江上舟楫来来往往,人们为生计忙碌奔波,而眼前的山川却从古至今,莽莽苍苍,未曾改变。这一对比,让诗人深刻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与变迁,同时也引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南宋局势动荡,国家面临着诸多危机,然而山河依旧,这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忧虑。颈联“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南楼曾是许多壮士抒发情怀之地,诗人在此登临,自然也激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他虽身为孤臣,在朝廷中孤立无援,但那颗报效国家的忠义之心却从未改变。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将诗人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心怀天下、矢志不渝的爱国文人形象。尾联“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吴万里入长吟”,最后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孤独而又充满忧愁的画面。傍晚时分,斜阳黯淡,诗人倚着拐杖,面对秦吴万里辽阔山河,不禁长吟起来。在这苍茫的暮色中,诗人的身影显得如此孤独,他的长吟饱含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逍遥乐·天边月》

下一篇:宋·范仲淹《南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