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悲木落":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
# 木:草木。,淮南:指淮南王刘安,汉高帝刘邦之孙,好文学,与门客撰《淮南子》。
"而我亦伤秋":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
"况与故人别":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
"那堪羁宦愁":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
"荣华今异路":本来希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
# 荣华今异路: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
"风雨昔同忧":愿与君子风雨同忧。
"莫以宜春远":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
# 宜春:袁州本隋宜春郡,唐武德四年改为袁州,天宝元年复改为宜春郡,乾隆元元年再改为袁州。
"江山多胜游":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与慰藉,体裁是五言律诗。韩愈首先以秋日之景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与即将离别的情感相呼应。他感叹于王涯的遭遇,对仕途的无常表示了深深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王涯的深厚情谊与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生活的关切与慰藉。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开篇即以“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描绘了一幅秋日落叶的悲凉景象,借以抒发诗人内心的哀愁与伤感。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对比:颈联“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通过对比昔日与友人的共同经历与现在的分离,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更加触动人心。用典:诗中“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句,暗用了《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以及《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这些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有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作为诗篇的开篇,巧妙地借用了古典文献中的意象,以“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勾勒出秋日落叶引发的古今共鸣之悲。上句暗引《淮南子·说林》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的哲理,下句则化用《诗经·风雨》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情境,寓含时局不利、君子忧思的深意。在此,“悲”与“伤”虽义近,但“伤”字更深一层,尤其是“独”字的加入,使得情感浓度倍增,且与“秋心为愁”的主题紧密相扣。颔联承接首联的悲凉氛围,进一步推进情感表达:“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此联意谓,在秋叶飘零、人心愁苦之时,与故友分别更是雪上加霜;加之身为外放的官员,身受羁绊,愁绪难解。其中,“况与”与“那堪”作为虚词,巧妙搭配,不仅使情感层层递进,愈发深沉,而且形成了自然流畅、宛如行云的“流水对”,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颈联则转而回顾往昔友情,并抒发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两句回忆了当年同登进士榜的荣耀,以及共同面对风雨挑战的患难与共。此联用典自然,仿佛肺腑之言,道出了友人之间“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深情厚谊,更显真挚与关怀。尾联则归结于送别的主旨,以劝勉之语收束全诗:“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远离京城而心生哀怨,应看到沿途江山之美,多有值得游历观赏之处。言外之意,是希望友人能够超脱于一时的荣辱升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珍惜身心健康。韩愈的这番劝勉,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作品点评
《秋字》这首诗在艺术展现上独具双重魅力:首先,尽管它遵循着律诗严格的格律要求,但诗人却能巧妙地将情感流畅地贯穿其中,使得整首诗读起来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如同日常对话般亲切;其次,诗人在遣词造句上尤为讲究,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典故的融入也显得灵活生动,无论是叙述友情还是劝勉友人,都能流露出真挚而深切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又恰到好处地保持了适度的距离感,既不过分亲近也不疏远,从而使得诗中蕴含的深厚情谊超越了文字本身,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 周敬曰:妙不在雕刻,若于雕刻着力,便管窥退之矣。尾二语以所之之地致慰,即《送严桂州》全篇意,亦作法。周珽曰:一气呵成,婉至雅净,诗之极厚、极朴者。深妙可法。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何焯曰:又一转折(“莫以”句下)。清空一气如话,绝有少陵风格。
清何焯《批韩诗》
# 二诗(指此诗与前《前字》一首)为公得意之作,声韵在辞句之外。
不详不详《榕村诗选》
# 《祖席得秋字》:大历以下,无人解此用笔矣。昌黎高超迈俗,五言近体中运以古风,笔力英气逼人。
唐韩愈《唐诗别裁》
# 一气贯注,亦一句一义。
清俞陛云《网师园唐诗笺》
# 浑浩一气(首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流水对,极轻利(“况与”二句下)。
清不详《评注韩昌黎诗集》
# 中唐以后得律格者,端推张、贾,而公以才大不肯置意,故小律多不能工。然张、贾擅长处,公亦未尝不知。此《机席》二诗,似拟体格而为之者,然终不肖也。如《前字》“淮阳知不薄”,便非张、贾语。《秋字》诗似有格,时实滑率。时俗所谓章法一气者,从此误入。
清方东树《韩诗臆说》
上一篇:唐·吴融《途中见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