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qián
tǐng
héng
chuāng
qiū
yuè
wèi
shuí
míng
qīng
shān
jiǎn
nián
nián
hèn
bái
duān
shēng
cāng
máng
fēi
guó
jiǔ
āi
yuàn
yǒu
shēng
lái
luàn
fēi
bàn
cháo
píng
wèi
píng

译文

在塔子矶前,小船横靠在岸边,窗中的秋月是为了谁而明亮?青山依旧,但年年的遗憾未曾减少,白发无端生长,日复一日地增添。七泽的苍茫已非故国,而《九歌》中的哀怨之声仍在回荡。自古以来,化解纷乱并非没有方法,但在夜半潮水平静之时,心中的烦扰仍未平息。

逐句剖析

"塔子矶前艇子横":在塔子矶前,小船横靠在岸边,

"一窗秋月为谁明":窗中的秋月是为了谁而明亮?

"青山不减年年恨":青山依旧,但年年的遗憾未曾减少,

"白发无端日日生":白发无端生长,日复一日地增添。

"七泽苍茫非故国":七泽的苍茫已非故国,

"《九歌》哀怨有遗声":而《九歌》中的哀怨之声仍在回荡。

"古来拨乱非无策":自古以来,化解纷乱并非没有方法,

"夜半潮平意未平":但在夜半潮水平静之时,心中的烦扰仍未平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塔子矶》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塔子矶前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诗中提到“青山不减年年恨,白发无端日日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故国的思念。同时,诗人引用“七泽”“九歌”等典故,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乱世的反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塔子矶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用“青山不减年年恨,白发无端日日生。”形成鲜明对比。青山依旧,但年年增添的恨意和日日生长的白发,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和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景交融:诗中“一窗秋月为谁明。”“夜半潮平意未平。”以景衬情,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心境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愤懑。用典:“七泽苍茫非故国,九歌哀怨有遗声。”中,诗人引用“七泽”和“九歌”的典故,表现出远离故国的苍茫与哀怨,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首联:“塔子矶前艇子横,一窗秋月为谁明。”诗人描绘了塔子矶前小舟横渡的景象,秋月高悬,却不知为谁而明。此句通过“艇子横”和“秋月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与迷茫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在异乡的无助。颔联:“青山不减年年恨,白发无端日日生。”诗人用“青山不减”与“白发日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岁月无情、年华老去的无奈。青山依旧,但年年”增添的恨意和日日生长的白发,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颈联:“七泽苍茫非故国,九歌哀怨有遗声。”“七泽苍茫”象征着远离故国的苍茫与迷茫,“九歌哀怨”则化用楚辞《九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乱世的忧虑。此句通过典故和象征,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古来拨乱非无策,夜半潮平意未平。”诗人以“夜半潮平”反衬“意未平”,表达了对岁月虚度、壮志难酬的愤懑。尽管历史上有解决乱局的良策,但诗人内心的纷扰却难以平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定林》

下一篇:宋·赵子发《望江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