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g

朝代:宋作者:曾几浏览量:3
lǎo
jìng
chuí
chuí
liù
shí
nián
yòu
jiāng
jiā
shàng
tiě
tóu
chuán
liú
yáng
xiàn
zhǐ
sān
yuè
guī
qián
guān
shuǐ
guān
shān
dōu
fèi
shí
tīng
fēng
tīng
fáng
mián
cóng
jīn
qīng
xié
mèng
dào
zhāng
gōng
shàn
quán

译文

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去远行。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游善权。

逐句剖析

"老境垂垂六十年":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

#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又将家上铁头船":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去远行。

# 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将:携持。

"客留阳羡只三月":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

#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归去玉溪无一钱":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观水观山都废食":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

# 废食:即废寝忘食。,都:总、全部。

"听风听雨不妨眠":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 听风听雨不妨眠:谓任凭它风雨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从今布袜青鞋梦":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

# 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不到张公即善权":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游善权。

# 善权:指善权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张公: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公洞。作者有《游张公洞》诗,云:“张公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可见其风景幽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发宜兴》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于离别宜兴之际,将内心的万千思绪娓娓道来。既有对宜兴这片土地的深切眷恋,也交织着岁月流逝、年华迟暮的感慨,更饱含着羁旅漂泊的艰辛与苦涩。同时,诗中还流露出对归隐山水的向往,以及对当下赋闲生活的无奈与惆怅。诗的开篇,诗人便直言自己已至垂暮之年,却仍在世间漂泊,居无定所;颔联进一步道出在宜兴不过是短暂停留,即便想回到旧居生活,前路也充满艰难坎坷;颈联以国势动荡如风雨飘摇为背景,点明自己在这乱世之中,只能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尾联巧妙呼应诗题,用细腻笔触抒发了对宜兴秀丽风景的无限留恋。整首诗围绕“述怀”主题精心构思,语言既经过精心雕琢,又显得质朴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诗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律和谐。诗人还巧妙运用反复、叠词等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鲜活,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发宜兴》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值曾几挥别宜兴之际。彼时,年近花甲的他,此前已在宜兴客居数月,期间留下《宜兴邵智卿天远堂》《游张公洞》等诗作,足见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自宋室南渡,曾几仕途辗转,先后任职湖北茶盐提举、广西运判,又历经江西、浙西提刑等职,在频繁的迁转中饱尝羁旅行役之苦。绍兴八年(1138年),他与兄长曾开因触怒秦桧,双双遭罢官,仕途陷入低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岳飞蒙冤遇害,“莫须有”的罪名令抗金局势急转直下,也深深触动了曾几的心弦。在此背景下,曾几渐生寄情山水、归隐林泉之念。其《宜兴邵智卿天远堂》中“问君许作邻翁否,阳羡溪边即买田”之句,直白袒露了他渴望在宜兴(古称阳羡)长居的愿景。然而世事难料,这一愿望终究未能成真,带着遗憾与眷恋,他在离宜之时,挥毫写下这首饱含深情与感慨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年近六旬,即将带着家人乘船离开宜兴的情景。营造出对宜兴山水深深喜爱与留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宜兴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这段行旅生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尾联“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布袜青鞋梦”是虚写,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理想和意趣;“不到张公即善权”既是实写宜兴的张公洞和善权洞两处美景,表达对宜兴山水的眷恋,又虚指其他类似的山水胜地,暗示以后将隐逸山野,纵情于山水之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反复:诗中多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漂泊不定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复杂的情感。首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写出了垂暮之年还要携家奔波的无奈;颔联“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再次强调了生活的不安定和清贫;颈联“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又一次流露出对归隐生活既向往又无奈的情绪;尾联“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再次表明了对隐逸山野、纵情山水生活的向往。这种相似情感在诗中多次出现,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反复,使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复杂心境得到了不断强化和深化。叠字:“老境垂垂六十年”中,“垂垂”形容渐渐、逐步进入老年的状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暮年的境况,也流露出一种岁月流逝、人生迟暮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曾几以质朴笔触自陈,年近花甲之际,却不得不再次携家眷踏上旅途,紧扣“发宜兴”的诗题。这般垂暮之年仍奔波漂泊,生活的动荡不安与岁月迟暮的无奈之感,跃然纸上。一个“又”字,道尽宋室南渡以来,他辗转多地、饱受羁旅之苦的沧桑经历,饱含着无尽凄然。颔联“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前句承接上文,直言客居宜兴时日短暂,凸显生活的漂泊不定;后句则为下文埋下伏笔,表明即便回归故地,自己依旧囊中空空,既展现出生活的清贫,也彰显出为官清廉的品质。曾几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清苦,陆游在《曾文清公墓志铭》中记载其“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正是其写照。他在《次陈少卿见赠韵》中所写“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也印证了“归去玉溪无一钱”不仅是其生活的真实反映,更是其心性的自然流露。颈联“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顺着“归去”之意,想象回到故居后的生活场景。曾几南渡后,先后在上饶、山阴等地寓居,此处“观水观山”之地虽难确切考证,但应是山水秀丽之所。归乡后,闲居无事的他,或沉醉于山水之间,甚至废寝忘食;后句中的“风雨”,实则暗指时局动荡。作为爱国之士,曾几本应忧心国事,却言“听风听雨不妨眠”,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暗含如杜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般的无奈感慨。所谓“不妨”,恰是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之语。此联语调看似轻松闲逸,内里却藏着无法言说的愁绪与无奈。尾联“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再次呼应诗题,抒发内心情怀。诗人以“布袜青鞋”寄托隐居山林的志趣,既实指宜兴的张公洞、善卷洞等名胜,承接上联,表达对宜兴山水的深切眷恋;又虚指天下山水,与上联归隐之意相呼应,表明此后将隐逸山野、寄情山水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发宜兴》虽以启程离开宜兴为题,除首尾两联紧扣题目外,颔联与颈联却着力描绘归家后的想象之景。诗人借“发宜兴”引发身世之感,以“述怀”为核心谋篇布局,将漂泊之苦、归隐之思与对时局的无奈,巧妙融入字里行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茶山诗长处,有手挥目送之乐,如此诗第三联是也。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下一篇:宋·李曾伯《兰陵王·甲寅初度和次贾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