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境垂垂六十年":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
#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又将家上铁头船":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去远行。
# 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将:携持。
"客留阳羡只三月":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
#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归去玉溪无一钱":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观水观山都废食":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
# 废食:即废寝忘食。,都:总、全部。
"听风听雨不妨眠":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 听风听雨不妨眠:谓任凭它风雨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从今布袜青鞋梦":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
# 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不到张公即善权":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游善权。
# 善权:指善权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张公: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公洞。作者有《游张公洞》诗,云:“张公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可见其风景幽胜。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年近六旬,即将带着家人乘船离开宜兴的情景。营造出对宜兴山水深深喜爱与留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宜兴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这段行旅生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尾联“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布袜青鞋梦”是虚写,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理想和意趣;“不到张公即善权”既是实写宜兴的张公洞和善权洞两处美景,表达对宜兴山水的眷恋,又虚指其他类似的山水胜地,暗示以后将隐逸山野,纵情于山水之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反复:诗中多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漂泊不定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复杂的情感。首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写出了垂暮之年还要携家奔波的无奈;颔联“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再次强调了生活的不安定和清贫;颈联“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又一次流露出对归隐生活既向往又无奈的情绪;尾联“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再次表明了对隐逸山野、纵情山水生活的向往。这种相似情感在诗中多次出现,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反复,使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复杂心境得到了不断强化和深化。叠字:“老境垂垂六十年”中,“垂垂”形容渐渐、逐步进入老年的状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暮年的境况,也流露出一种岁月流逝、人生迟暮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曾几以质朴笔触自陈,年近花甲之际,却不得不再次携家眷踏上旅途,紧扣“发宜兴”的诗题。这般垂暮之年仍奔波漂泊,生活的动荡不安与岁月迟暮的无奈之感,跃然纸上。一个“又”字,道尽宋室南渡以来,他辗转多地、饱受羁旅之苦的沧桑经历,饱含着无尽凄然。颔联“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前句承接上文,直言客居宜兴时日短暂,凸显生活的漂泊不定;后句则为下文埋下伏笔,表明即便回归故地,自己依旧囊中空空,既展现出生活的清贫,也彰显出为官清廉的品质。曾几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清苦,陆游在《曾文清公墓志铭》中记载其“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正是其写照。他在《次陈少卿见赠韵》中所写“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也印证了“归去玉溪无一钱”不仅是其生活的真实反映,更是其心性的自然流露。颈联“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顺着“归去”之意,想象回到故居后的生活场景。曾几南渡后,先后在上饶、山阴等地寓居,此处“观水观山”之地虽难确切考证,但应是山水秀丽之所。归乡后,闲居无事的他,或沉醉于山水之间,甚至废寝忘食;后句中的“风雨”,实则暗指时局动荡。作为爱国之士,曾几本应忧心国事,却言“听风听雨不妨眠”,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暗含如杜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般的无奈感慨。所谓“不妨”,恰是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之语。此联语调看似轻松闲逸,内里却藏着无法言说的愁绪与无奈。尾联“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再次呼应诗题,抒发内心情怀。诗人以“布袜青鞋”寄托隐居山林的志趣,既实指宜兴的张公洞、善卷洞等名胜,承接上联,表达对宜兴山水的深切眷恋;又虚指天下山水,与上联归隐之意相呼应,表明此后将隐逸山野、寄情山水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发宜兴》虽以启程离开宜兴为题,除首尾两联紧扣题目外,颔联与颈联却着力描绘归家后的想象之景。诗人借“发宜兴”引发身世之感,以“述怀”为核心谋篇布局,将漂泊之苦、归隐之思与对时局的无奈,巧妙融入字里行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茶山诗长处,有手挥目送之乐,如此诗第三联是也。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