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剑外":巍巍剑阁之外,
# 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
"寒霜覆林枝":寒冷的霜覆盖树木的枝桠。
"望衰柳、":看看那衰残的柳树、
"尚色依依":尚且碧色依依。
# 尚色依依:指杨柳虽然还是绿色,依依柔姿却不可与春天相比。
"暮天静、":傍晚的天空十分寂静、
# 暮天:傍晚的天空。
"雁阵高飞":排成阵列的雁群高飞。
"入碧云际":飞入碧云端。
"江山秋色":江山一派秋色,
"遣客心悲":放逐之人心下悲伤。
# 遣客:指诗人自己。
"蜀道㟓崄行迟":蜀道奇险,只能缓慢行走。
# 崄:艰险崎岖。
"瞻京都迢递":瞻望京都,它是那么遥远。
# 瞻京都迢递:回望来路,京都已经很遥远,不能再见。
"听巴峡、":听见巴峡、
"数声猿啼":传来阵阵猿啼。
"惟独个、":唯独我、
"未有归计":无计归家。
"谩空怅望":空自怅望,
"每每无言":每每无言的时候,
"独对斜晖":独自对着那夕阳的余晖。
宋代词人
杜安世(?~?),宋代词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域,字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其致力于作词,词多写羁旅、相思。其词风清丽疏快,不避俚俗,有民歌风味。尽管陈振孙评价其“词亦不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但他的一些词如《卜算子》《玉阑干》也纤巧工致,婉约可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羁旅题材词。这首词通过“寒霜覆林”“衰柳依依”“暮天雁阵”等萧瑟秋景,描绘了词人漂泊剑外、行滞蜀道的孤寂境遇,借苍凉秋色外化了“遣客心悲”的羁旅之痛。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上片通过“寒霜”“衰柳”“暮天”“雁阵”一组景物描写写“江山秋色”的苍凉色调,表达了作者羁旅愁思。
3. 分段赏析
上阕借“寒霜”“残柳”“暮色”“雁群”等意象,极力渲染“江山秋色”的萧瑟氛围。这种苍凉基调,不仅是自然景致的客观呈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投射,深切映照出“旅者”心中的悲怆。“剑外”特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域。杜安世在“剑外”前冠以“巍巍”二字,意在凸显诗人所处之地尚在层峦叠嶂间,与下阕首句“蜀道险峻行缓”前后呼应、相互佐证。山高寒气重,故而“霜染林梢”。一个“染”字,既点明地势高寒,又让人仿若看见林间枝桠挂满白霜的清冷景象。“望残柳犹色袅袅”在空间上有所转换,似见诗人从“巍巍剑外”行至蜀中平原。此处气温稍暖,寒霜未侵,杨柳虽已衰败,却仍黄绿相间、轻柔摇曳。“暮天寂”后的三句,同样描绘蜀中深秋景致:暮色四合的天空中,一队大雁翩然飞来,又悠然远去,消失在碧云尽头。“寂”字精妙传神,既勾勒出周遭的空旷寂静、天穹的寂寥冷清,又以众鸟归尽、唯留雁鸣的对比,更添几分悲凉。“暮天”为下阕“独对残阳”埋下伏笔;“雁群”则暗合下句“旅人心忧”——大雁作为迁徙不定的候鸟,极易勾起游子漂泊无依之感。秋雁尚能南归栖息,而旅人却依旧滞留异乡,这又为下阕“唯孤身,未有归期”做好铺垫。“江山秋色,旅人心悲”是上阕的总结之笔。诗人将自身“旅者”的主体身份融入词中,为下阕抒情开启通道。诗人以“险峻”二字凝练蜀道的奇绝险要,再用“行缓”补充路途的艰难。“行缓”却“望故都遥远”,足见旅途漫长,回首望去,京城早已遥不可及。词的末三句,纯用白描手法,将羁旅的孤寂苦涩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仰头望天,满心怅然,欲诉还休,唯静静凝望那一抹残阳余晖。这份深沉,比“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更显悲怆,真正诠释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读者从他的“怅望”“无言”“独对”中,能深切体会到那难以言说的凄楚与哀愁。
上一篇:宋·无名氏《卜算子》
下一篇:宋·释如净《偈颂十八首(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