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菊愁烟沾秋露":栏杆边的菊花在含愁的烟雾中沾着秋露。
"天微冷、":天气微微寒冷、
"双燕辞去":成对的燕子离去了。
"月明空照别离苦":明亮的月光空自照着离别的痛苦。
"透素光、":洁白的月光穿透进来、
"穿朱户":照进红色的门户。
"夜来西风雕寒树":夜里西风雕琢着寒冷的树木。
"凭阑望、":靠着栏杆远望、
"迢遥长路":是那遥远漫长的道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在花笺上写下此刻的情绪。
"特寄传、":特意想寄出去、
"知何处":却不知道寄往何处。
宋代词人
杜安世(?~?),宋代词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域,字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其致力于作词,词多写羁旅、相思。其词风清丽疏快,不避俚俗,有民歌风味。尽管陈振孙评价其“词亦不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但他的一些词如《卜算子》《玉阑干》也纤巧工致,婉约可诵。
1. 分段赏析
上阙:“槛菊愁烟沾秋露”,秋日清晨,栏杆边的菊花被一层薄薄的秋雾笼罩,花瓣上还沾着冰冷的露水,仿佛带着挥之不去的愁绪。“愁烟”二字将无形的烟雾赋予了情感,菊花本是无情之物,却在秋露与晨雾的映衬下显得楚楚可怜。这里的“槛”既是实物栏杆,也暗示着一种无形的禁锢,如同离别后的人被愁绪困住。开篇以这样凄清的画面切入,不用直白的“愁”字,却让读者从景物中感受到浓浓的离别伤感,为全词奠定了低沉的基调。“天微冷、双燕辞去”,秋日的清晨已有了丝丝凉意,成对的燕子正振翅离去,准备南飞避寒。“双燕”本是亲密的象征,它们的“辞去”不仅是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主人公此刻的孤独——连燕子都能相伴离去,而自己却要独自面对离别后的冷清。“微冷”的天气不仅是体感的描述,更暗合了内心的寒意,“辞去”二字轻轻带出离别之意,与上句的秋菊之愁相呼应,让凄凉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慢慢蔓延。“月明空照别离苦”,夜晚的明月皎洁明亮,却只能空自照着人间的离别之苦。月光本是无私的,能照亮世间万物,此刻却显得如此无力——它照得见庭院的角落,照得见满地的清冷,却驱散不了主人公心中的愁苦。“空照”的“空”字用得极妙,既写出月光的徒劳,也暗示了这份离别之苦无人能懂、无人能慰的孤独。明月越是明亮,这份愁苦就越发清晰,仿佛被月光放大了一般,让人无处躲藏。“透素光、穿朱户”,皎洁的月光穿透薄薄的云层,穿过红色的门窗,静静洒落在屋内。“素光”的洁白与“朱户”的艳红形成鲜明对比,冷的光与暖的色交织在一起,却更显屋内的冷清。月光本是无拘无束的,它能“透”能“穿”,无孔不入,就像那份挥之不去的离别愁绪,不管门窗如何紧闭,都能悄悄潜入心底。这两句看似在写月光,实则在写愁绪的无处不在,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被愁绪包围的无奈。下阙:“夜来西风雕寒树”,深夜里,凛冽的西风吹打着院子里的树木,仿佛要将它们雕琢成深秋的模样。“西风”本就是秋日萧瑟的象征,“夜来”则增添了几分孤寂——白日的喧嚣散去,唯有西风在静夜中呼啸,更显凄凉。“雕”字用得很有力量,既写出西风的强劲,能改变树木的形态,也暗指离别之苦像这西风一样,在不知不觉中“雕琢”着主人公的心境,让原本平静的心渐渐变得像寒树一样萧瑟。“凭阑望、迢遥长路”,主人公独自靠着栏杆,望向远方那条漫长而遥远的道路。“凭阑”的动作里藏着深深的思念,身体的倚靠仿佛是想从冰冷的栏杆上获得一丝支撑。“迢遥长路”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心中距离的写照——那条路通向离人的方向,却长得望不到尽头,就像两人之间的思念,绵长而遥远。望得越久,越觉得相见无期,这份无力感让孤独和思念变得更加沉重。“花笺写就此情绪”,主人公取出精美的信笺,想把此刻的情绪写下来。“花笺”本是雅致之物,常用来写温馨的话语,此刻却要承载沉重的离别之愁,这种反差更显愁绪的浓厚。“写就此情绪”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次的提笔与停顿——心中的愁苦千头万绪,岂是几笔能说清?每一个字都带着犹豫,每一句话都藏着未尽的思念,将无形的情绪化为有形的文字,却发现文字根本装不下这份深情。“特寄传、知何处”,特意想把写好的信寄出去,却不知道该寄往何方。“特寄传”的急切与“知何处”的茫然形成对比,将前文积累的思念与愁苦推向高潮。不是不想寄,而是不知寄往哪里,这种不确定性比“寄不到”更让人失落。离人的去向成了未知数,这份写满情绪的信笺就像一片没有目的地的落叶,只能在主人公手中辗转,最后连同那份无处安放的思念,一起沉淀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