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2
luò
yáng
chéng
jiàn
qiū
fēng
zuò
jiā
shū
wàn
chóng
kǒng
cōng
cōng
shuō
jìn
xíng
rén
lín
yòu
kāi
fēng

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逐句剖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

"欲作家书意万重":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 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匆匆说不尽":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

# 复恐:又恐怕。

"行人临发又开封":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 临发:将出发。,行人:指捎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思》是中唐诗人张籍创作的七言绝句。张籍原籍吴郡,客居洛阳时,于秋季见秋风起,思乡情涌而作此诗。主题及内容上,诗借寄家书这一日常片段,寓情于事,细腻表达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首句点明客居洛阳遇秋风,未渲染凄凉,却自然引思。次句写欲作家书,“意万重”与“欲”字,将复杂乡思与下笔迟疑之态展现得鲜明可感。后两句聚焦写信时心理与动作,“复恐”“又开封”,以平凡动作反映心灵微妙变化,凸显思乡深情。诗人明白如话,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能以小见大,从寄家书小事传达普遍思乡之情。分段来看,首句起兴,次句写“思”,后两句深入刻画心理与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思》由中唐诗人张籍所作。张籍原籍吴郡,彼时他客居洛阳城。秋季来临,秋风萧瑟,勾起了他强烈的思乡情怀。在中唐时期,日常生活情事常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张籍受此风气影响,加之自身客居他乡的经历,目睹秋风起,自然联想到晋代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归吴中之事,却因种种未明言的原因无法归乡,便通过写家书寄托思乡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歌以客居洛阳的诗人在秋风起时欲写家书、寄家书的过程为题材,通过“见秋风”“意万重”“复恐”“又开封”等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细腻的内心活动,真切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心理描写:“复恐匆匆说不尽”中,“复恐”强化内心担忧,在写信过程中,诗人担心时间仓促(“匆匆”),无法将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尽书于纸,进一步深化思乡之情。细节描写:“行人临发又开封”,抓住“又开封”这一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在信已封好、行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看似不合常理的举动,实则以小见大,生动且细腻地展现出内心深处微妙真挚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此句点明地点与季节,诗人客居洛阳,在城中目睹秋风乍起。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秋风的肃杀凄凉,仅用平实之语轻轻点出,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秋风带来的那种淡淡的愁绪,为全诗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这简单的一笔,勾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小见大,蕴含着无尽的情思。“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上句“见秋风”,直接写“思”。“欲作”二字,将诗人想要写家书的念头生动呈现。“意万重”则强调了诗人心中思绪的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他心中有太多的话想对家乡亲人倾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种下笔前的犹豫和内心的纠结,通过这短短五个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浓烈。“复恐匆匆说不尽”诗人开始写信,然而在书写过程中,一种担忧涌上心头。“复恐”突出这种担忧并非无端,而是随着写信的进行愈发强烈。“匆匆”表明时间仓促,在有限的时间里,诗人觉得自己无法将心中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写进家书。这种对家书内容不完整的担忧,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体现出他对家人的深切关怀。“行人临发又开封”此句描绘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细节。信已经封好,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可诗人却又突然将信封拆开。这一“又开封”的动作,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诗人思乡心切的自然流露。即使信已写好,他仍觉得有话未说尽,哪怕拆开信封也不一定真能补充什么,但就是这一细微的动作,将诗人内心深处那种微妙而又真挚的思乡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流畅自然,语言浅近易懂,以质朴之笔如实勾勒出游子心境。在通讯匮乏的封建社会,久居异乡者多有同感。诗人巧妙撷取生活片段,将平常小事、普通题材加以凝练升华,使之具备典型意义。后世读者展卷吟诵,常能引发强烈共鸣,喟叹于人心相通、情理相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籍绝句别自为调,不数故常。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文昌叙情最切,此诗堪与“马上相逄”颉颃。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弼为“虚接体”。周珽曰:缄封有限,客恨无穷。“见”字、“欲”字、“恐”字与“复”字、“临”字、“又”字相应发,便觉情真语恳,心口辄造精微之城。敖子发曰:此诗浅浅语,提笔便难。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家常情事,写出便成好诗。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谦曰:古人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采,只此结句类是也。如《晋史》传殷浩竟达空函,令人发笑;读此结句,令人可泣(末句下)。

《碛砂唐诗》

# 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命意政近填词,读者赏俊,勿遽宽科。

清毛先舒《诗辩坻》

# 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中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至情真情。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眼前情事,说来在人人意中,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皆是此一种笔墨。

清李锳和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澹,足与盛唐争衡也。王新城、沈长洲数唐人七绝擅长者各四章,独遗此作。沈于郑谷之“扬子江头”亦盛称之,而不及此,此犹以声调论诗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诗言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极言其怀乡之切。作书者殷勤如是,宜得书者抵万金矣。凡咏寄书者,多本于性情,唐人诗,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仅传口语,亦慰情胜尤也;“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盼书之切,托诸幻想也。明人诗,“万里山河经百战,十年重到故人书”,乱后得书,悲喜交集也。近人诗,“药债未完官税逼,封题空自报平安”,得家书而只益乡愁也;“忽漫一笺临眼底,丙寅三月十三封”,检遗札而追念故交也;“闻得乡音惊坐起,渔灯分火写平安”,远客孤舟,喜寄书得便也。诗本性情,此类之诗,皆至情语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八阵图》

下一篇:唐·李商隐《贾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