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
#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盖:超过。
"名成八阵图":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遗恨失吞吴":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吞吴失策。
#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的主题在于颂扬诸葛亮的卓越功勋和军事才能,特别是他在夔州江滩所设的八阵图。内容介绍上,首句“功盖三分国”概括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巨大贡献,次句“名成八阵图”则具体指出了八阵图作为其军事成就的象征。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则表达了八阵图的坚固与持久,以及诸葛亮未能实现吞吴统一大业的遗憾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八阵图”作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象征,被诗人用来寄托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其未竟大业的惋惜。“江流石不转”一句,借江流与石不转的景象,暗喻八阵图的坚固与持久,同时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不可逆转。借景抒情:诗中的“江流石不转”一句,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这里,“江流”指的是奔腾不息的江水,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进程;“石不转”则指的是八阵图中的石块,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八阵图的坚固与持久,更借此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这是杜甫初抵夔州(今重庆奉节)时,为咏怀诸葛亮而作的诗篇,题为“八阵图”。这“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巧妙组合而成的军事操练与作战阵图,它充分展现了诸葛亮超凡脱俗的军事才智。诗的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首句从宏观角度着笔,指出在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过程中,诸葛亮的功绩最为显赫。三国并存,原因诸多,而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立蜀国,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杜甫的这句赞语,准确捕捉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次句则从具体细节入手,强调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名垂青史。古人对此多有称颂,而杜甫的诗句则更为集中、凝练地表达了这一军事业绩的辉煌。诗的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则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了深深的感慨。这遗址位于夔州西南的永安宫前平沙之上。前一句以极简练的笔触,描绘了遗迹那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在杜甫看来,这种神奇与诸葛亮坚贞不渝的精神心志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如同磐石一般坚不可摧。同时,那散而复聚、经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似乎也在诉说着诸葛亮对未能实现壮志的惋惜与遗憾。因此,杜甫紧接着写道“遗恨失吞吴”,感叹刘备吞吴之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宏图大略,致使统一大业半途而废,留下了千古难消的遗恨。
4. 作品点评
这首怀古绝句,巧妙地将议论融入诗篇之中,其议论内容并非空洞无物或抽象难解,而是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洋溢着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将怀古之情与个人述怀紧密结合,两者相融相契,难以分割,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之情,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宋苏轼《东坡志林》
# 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公诗意亦如此。
明末清初钱谦益笺《杜工部集》
# 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逹之说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现代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下一篇:唐·张籍《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