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shāo
qīng
·
·
zhōng

朝代:宋作者:仲殊浏览量:4
àn
cǎo
píng
shā
wáng
yuàn
liǔ
niǎo
yān
xié
hòu
hán
qīng
fēng
qián
xiāng
ruǎn
chūn
zài
huā
xíng
rén
zhào
tiān
jiǔ
xǐng
chù
cán
yáng
luàn
mén
wài
qiū
qiān
qiáng
tóu
hóng
fěn
shēn
yuàn
shuí
jiā

译文

江岸边芳草萋萋,平坦的沙滩绵延。吴王故都的池苑内,柳丝袅娜,斜烟飘逝。雨后寒气已轻,微风拂来,带着柔和的芬芳,春天就藏在那盛开的梨花之中。行人乘船漂泊天涯。酒醉醒来,只见残阳西沉,乌鸦乱飞。门外有秋千荡出,墙头闪过红粉佳人的身影,这是谁家的深院?

逐句剖析

"岸草平沙":江岸边芳草萋萋,平坦的沙滩绵延。

"吴王故苑":吴王故都的池苑内,

# 吴王故苑:春秋时吴王夫差游玩打猎的园林。

"柳袅烟斜":柳丝袅娜,斜烟飘逝。

# 柳袅烟斜:指柳条细长柔弱,轻烟随风斜飘。

"雨后寒轻":雨后寒气已轻,

"风前香软":微风拂来,带着柔和的芬芳,

# 风前香软:谓春暖花开,香气飘溢。

"春在梨花":春天就藏在那盛开的梨花之中。

"行人一棹天涯":行人乘船漂泊天涯。

# 一棹天涯:一叶轻舟芷江水上飘摇。棹,划船工具。此处代指船。

"酒醒处":酒醉醒来,

"残阳乱鸦":只见残阳西沉,乌鸦乱飞。

"门外秋千":门外有秋千荡出,

"墙头红粉":墙头闪过红粉佳人的身影,

"深院谁家":这是谁家的深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梢青·吴中》是宋代词人仲殊的一首怀古兼惜春词。词人客游吴中,面对“吴王故苑”之景,借岸草平沙、柳袅烟斜、雨后梨花等春景描写,抒发客旅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无边春色的欣赏愉悦,又因行人天涯、酒醒残阳等景,流露出寂寞与离愁,似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上阕写吴中春色之美,营造出清新柔和氛围;下阕从景转至人,写行人漂泊天涯,借残阳乱鸦等萧索之景,强化寂寞之感,末句以景结情,引人遐想。此词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与不同的情景交融手法,展现出词人羁旅漂泊中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僧人、词人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号蜜殊、安州老人、太平闲人、霅川空叟,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原为士子,因游荡不羁,被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遂弃家为浮屠。出家后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与苏轼友善,苏轼还为他写《安州老人食蜜歌》。仲殊能文善诗,词和诗皆操笔立就,尤善小词,每一阙出,人争传玩。其词清才丽藻,篇篇奇丽,字字清婉。《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念奴娇·水枫叶下》皆为名作。著有《宝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雨后,仲殊驾舟沿吴江而下,途中所见景色触动情思,遂将沿途景致凝于笔端,创作了这首《柳梢青·吴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秀美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柳梢青·吴中》是一首怀古兼惜春词。该词描绘了词人客游吴中时所见“吴王故苑”的春色,有岸草平沙、柳烟梨花等景致,以及行人天涯漂泊、酒醒见残阳乱鸦之景,词人借景抒情,虽几乎全为写景,但景中饱含主观情感,抒发了客旅途中面对春色时既愉悦又寂寞的复杂情感,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与回忆。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从“岸草平沙”起笔,依次呈现“吴王故苑”“柳袅烟斜”,再到“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后又随行人视角,切换至“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以行踪、视角转换为脉络,像移动镜头般,将不同空间的景致次第铺展,从岸边到故苑,从自然春景到天涯羁旅之景,借移步换景,勾勒出一幅吴中从繁华旧迹到漂泊羁愁的多样画面,传递流转中的复杂情思。情景交融:“酒醒处,残阳乱鸦”,残阳西下、乱鸦飞旋,是寂寥萧瑟之景,恰映出行人酒醒后,漂泊天涯的孤寂、怅惘之情。前后通过不同景致,分别交融赏春的欣喜与羁旅的哀愁,让情感与景物相互渗透,深化作品抒情表意的层次。

3. 分段赏析

上阕:“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开篇三句,词人如一位高明的画师,以细腻笔触徐徐勾勒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画面。首句“岸草平沙”,从江边的堤岸沙草着墨,寥寥四字,便将视野中开阔、平旷的场景展现于眼前,营造出一种空阔宏大的氛围。同时,这简单的景象中,又暗含着悠悠大江,江水滔滔东流,极易勾起人们对古今变幻的深沉叹息,为怀古之情埋下伏笔。接着,镜头缓缓推移,“吴王故苑”映入眼帘。这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迹,让人瞬间穿越时空,感受到往昔的繁华与兴衰,直接点明怀古主题,将思绪拉回到那个古老的时代。最后,“柳袅烟斜”,视线继续上移,故苑中柳树在轻烟中摇曳生姿的景象跃然纸上。柳烟袅袅,恰似词人心中萦绕不绝的愁思,为怀古之情找到了具体的寄托,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语言上,此三句简洁自然,却又精准传神,写景如画,宛如一组连贯流畅的电影长镜头,虽似信笔写来,实则内在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将读者不知不觉带入到那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情境之中。“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这三句由怀古巧妙过渡到赏春。“雨后寒轻”,点明时节为初春,一场小雨过后,丝丝寒意尚存,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的微妙特点。紧接着,“风前香软”,春风轻拂,带来阵阵柔和且温暖的清香。词人循着这股香气探寻,最终发现“春在梨花”。一个“在”字用得极为精妙,轻巧地将春天的气息具象化,仿佛春天就藏在那盛开的梨花之中。此句不仅写出了词人赏花赏春时的惊喜与愉悦,更将其惜花惜春的细腻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风格来看,清新自然,如春日微风拂面,给人以舒适之感;在表达技巧上,通过触觉(寒轻)、嗅觉(香软)和视觉(梨花)多种感官的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同感受这春日的温馨与惬意。下阕:“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起始几句,笔锋一转,由春意盎然转入离愁别绪。“行人一棹天涯”,短短六字,便将词人漂泊天涯的孤独与飘零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人以“行人”自比,驾着一叶扁舟在天涯漂泊,那种远离故土、居无定所的凄凉跃然纸上。“酒醒处,残阳乱鸦”,此句明显有借鉴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痕迹,但又独具特色。柳词“杨柳岸晓风残月”营造出的是一种幽冷、静谧的氛围,侧重于表现环境的清冷孤寂;而仲殊此句“残阳乱鸦”,则以残阳的黯淡、乱鸦的聒噪,突出了一种浓郁的悲凉之感。残阳西下,本就带有日暮途穷的衰颓之意,再加上乱鸦纷飞,更添几分萧瑟与凄惶。二者虽都表达了离人愁绪,但色调与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仲殊此句通过对特定景物的选取与组合,强化了自身漂泊天涯的愁苦与无奈,让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其内心的孤寂与哀伤。“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三句主题再度转变,“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是恋情词中常见的意象,然而对于身为僧人的仲殊来说,其用意显然并非在描绘男女情事。此处,词人或许是被眼前无边春色所触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俗世生活的一丝感慨;又或许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下眼前所见之景。但无论其真实意图如何,“深院谁家”这一疑问,却引发了读者无尽的遐想。这神秘的深院,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或许寄托着词人的回忆,或许深藏着他对故园的思念。词人以这种含蓄委婉的方式,将自己在客旅中面对春色时那种既愉悦又寂寞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含蓄深沉。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在反复品味中,不断探寻其背后隐藏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雨后”三句及“秋千”三句,景与人分写,俱清丽为邻。而观其“残阳乱鸦”句,寄情在一片苍凉之境,知丽景秾春,固不值高僧一笑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俞德邻《姑苏有赠》

下一篇:宋·楼钥《老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