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远":远处的青山连绵不断,
"潮平路带沙":潮水涨平了沙路,
# 潮平:指潮落。
"数声啼鸟怨年华":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好像是在哀怨时光流逝。
# 怨年华:此指鸟儿哀叹年光易逝。
"又是凄凉时候":又是凄凉冷漠的秋天了,
# 凄凉时候:指天各一方的凄凉的日子。
"在天涯":我远在海角天涯。
"白露收残暑":露水消热,
# 残暑:一作“残月”,指余热。,收:消除。,白露:露水。
"清风衬晚霞":拂晓的凉风慢慢地吹散朝霞。
# 衬:一作“散”,送。
"绿杨堤畔问荷花":走到那似曾相识绿杨堤畔,我询问起塘中盛开的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你可记得,那年我路边沽酒,
# 年时沽酒:去年买酒。
"那人家":那个人么?
# 那人家:那个人么?指作者自己。家,在此处是语尾助词。
北宋僧人、词人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号蜜殊、安州老人、太平闲人、霅川空叟,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原为士子,因游荡不羁,被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遂弃家为浮屠。出家后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与苏轼友善,苏轼还为他写《安州老人食蜜歌》。仲殊能文善诗,词和诗皆操笔立就,尤善小词,每一阙出,人争传玩。其词清才丽藻,篇篇奇丽,字字清婉。《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念奴娇·水枫叶下》皆为名作。著有《宝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通过描绘江南夏景的同时,流露出词人对世俗生活的脉脉眷恋。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旅中的寂寞感。多感官描写:“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游子在听到鸟鸣时自然涌起的年华虚度之叹。鸟语花香本是令人愉悦的游赏场景,但对漂泊在外的行脚僧而言,却只感到凄凉。拟人:“数声啼鸟怨年华”这里把啼鸟当做人去写,啼鸟本无情愫,实则是游子在听到鸟鸣时自然涌起的年华虚度之叹。借景抒情:“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勾勒出一位云游僧人的行旅画面。这位僧人正行走在江边潮湿沾沙的道路上,或许正朝着十里之外青山环绕的丛林寺庙前行。这两句通过山水相依的景物组合,巧妙烘托出画面中人物独自行旅的孤寂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侧重从空间角度展开描写,开篇两句直接呈现景物特征:“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勾勒出一位云游僧人的行旅画面。这位僧人正行走在江边潮湿沾沙的道路上,或许正朝着十里之外青山环绕的丛林寺庙前行。这两句通过山水相依的景物组合,巧妙烘托出画面中人物独自行旅的孤寂心境。结合仲殊的人生经历可知,他之所以长期云游四方,并非纯粹出于宗教修行目的,而是夹杂着寻访道友、纵情山水以排遣俗务的动机。紧接着,词人突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感慨——这啼鸟本无情愫,实则是游子在听到鸟鸣时自然涌起的年华虚度之叹。鸟语花香本是令人愉悦的游赏场景,但对漂泊在外的行脚僧而言,却只感到“凄凉时候”,何况“又是”一词更暗示这种羁旅生活已持续多时。作者将旅途见闻与内心感受如实呈现,情景交融,展现出其充沛的诗情与率真的性情。下片转向时间维度的描写。“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中,“白露”既指秋夜的清凉露水,又暗含时节特征;“清风”句则承接前文,表明白昼即将结束。这两句紧承上片“啼鸟怨年华”的意蕴,生动展现了时光流逝的过程。“绿杨堤畔问荷花”承接前文继续写景:杨柳依依的堤岸上,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荷香,那荷花硕大艳丽,引人遐思。伫立荷塘畔,词人忽然忆起昔日:同样时节,他曾到过此地,在附近酒家小酌后,带着醉意观赏荷花。此刻他不禁既感喟又欣喜,欣然向荷花发问:“还记得当年在此买酒的那户人家吗?”这种情景交融的精妙笔触,既体现了僧人的性情旨趣,也展现出其洒脱自然的词风。
4. 作品点评
全词巧妙运用时空双线构思,通过写景抒发情感,将情思融入景物之中。词中的意象清新悠远,意境鲜明生动。词作色彩搭配明快亮丽,对比协调,视觉效果非常优美。仲殊曾被苏轼称赞为“心中毫无世俗杂念”,性情豁达开朗、不受礼法约束。这首词正是这位僧人真实性格与才华的自然展现。
# 黄花庵称仲殊《诉衷情》一调“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然尚不及其《柳梢青》、《南柯子》二词更为清逸也。在他的词里,只感到一种出家人的清逸和婉情绪,东坡所谓“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者”,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现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 追忆往事,委婉真切。堪当一《悲秋赋》。
明李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