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门外小瀛洲":涌金门外的西湖,宛如仙境瀛洲,
# 小瀛洲:西湖中小岛。,涌金门:西湖地名。
"寒食更风流":寒食节的时候,它越发风流。
"红船满湖歌吹":满湖的红船,满湖的歌吹,
# 红船:彩饰游船,即“画舸”。
"花外有高楼":繁花似锦花外掩映高楼。
"晴日暖":丽日和煦,
"淡烟浮":淡烟轻柔。
"恣嬉游":人们恣意嬉游。
# 嬉:游戏,玩乐。,恣:放肆,放纵。
"三千粉黛":仕女如云,
# 粉黛:美人。
"十二阑干":偎依栏杆,
# 阑干:栏杆。
"一片云头":花团锦簇。
北宋僧人、词人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号蜜殊、安州老人、太平闲人、霅川空叟,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原为士子,因游荡不羁,被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遂弃家为浮屠。出家后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与苏轼友善,苏轼还为他写《安州老人食蜜歌》。仲殊能文善诗,词和诗皆操笔立就,尤善小词,每一阙出,人争传玩。其词清才丽藻,篇篇奇丽,字字清婉。《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念奴娇·水枫叶下》皆为名作。著有《宝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节令游赏词。此词以西湖寒食节为背景,借“红船”“粉黛”等热闹意象写尽寒食游春的盛况,通过虚实相生的意境转换,既展现了西湖寒食的喧闹气象,又暗含对世俗繁华的超越性思考,营造出“奇丽清婉而造境空灵”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拟人:“寒食更风流”把西湖拟做西施般风流蕴藉,暗指寒食节游赏雅事的风流情致。用典:“一片云头”化用《维摩经》“身如浮云”的虚无思想,暗含对荣华易逝的禅悟。比喻:“涌金门外小瀛洲”,将西湖比作“小瀛洲”,海上神山通常是人们心中的仙境,以其比西湖,突出西湖如仙境般秀丽,同时“小”字又精准展现出西湖不同于海山的小巧精致之美。
3. 分段赏析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点明地点与节令,以“小瀛洲”喻西湖,既暗合其山水相依的灵秀(如蓬莱、方丈等海上神山的缥缈特质),又以“小”字凸显西湖的婉约柔美。下句“寒食更风流”为全词眼目,“风流”一词双关,既拟人化西湖如西施般风流蕴藉,又暗指寒食节游赏雅事的风流情致;“更”字递进,强调寒食时节西湖胜景较平日更添独特韵致,为后文铺陈热闹场面埋下伏笔。“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以实写虚,勾勒西湖游赏盛况。“红船”与“风流”呼应,暗含笙歌缭绕的市井气息;“花外高楼”通过空间错位手法,将楼阁隐于花丛湖岸,与“晴日暖,淡烟浮”的朦胧天光共同构成层次丰富的画面,暗示游宴场所的华美。“晴日暖,淡烟浮”以白描手法渲染春日西湖的清丽氛围。“晴日暖”直写阳光和煦,呼应“风流”的温润质感;“淡烟浮”以疏淡笔触描摹湖面薄雾,既强化空间纵深感,又为后文“一片云头”的禅意收束预留伏笔。“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结尾陡转空灵,融佛理于意象。“三千粉黛”夸张写美人如云,既呼应“风流”的香艳意象,又暗喻游众之盛;“十二阑干”:虚实相生,既指湖畔亭台栏杆,又与“高楼”呼应,暗示宴游场面的宏丽。两组数字形成递减节奏,由“满湖”聚焦至“阑干”,暗含对繁华表象的抽离审视。“云头”喻指:化用《维摩经》“身如浮云”与李白“彩云飞”诗意,将前文极写的喧阗盛景收束为瞬息幻灭的虚空;从具象的“红船”“高楼”到抽象的“云头”,完成“实—虚”的意境升华,暗含对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的佛理感悟,与开篇“风流”的世俗欢愉形成张力。
4. 作品点评
全词瑰奇清丽而意境空明,于歌咏西湖的诗词作品中独标风韵。
下一篇:宋·林景熙《孙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