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íng
·
·
jiàn
kāng

朝代:宋作者:仲殊浏览量:3
zhōng
shān
yǐng
kàn
lóu
tái
jiāng
yān
wǎn
cuì
kāi
liù
cháo
jiù
shí
míng
yuè
qīng
mǎn
qín
huái
chù
liǎng
cháo
huí
àn
chóu
huái
怀
tīng
huā
shuǐ
shù
fēng
xián
yòu
shì
qiū
lái

译文

在钟山的倒影中眺望楼台。江面的烟雾在傍晚散开,显露出青翠的山色。六朝时期曾照耀过古都的明月,今夜依然清冷地洒满整条秦淮河。在寂寞的江畔,潮汐涨落往复回旋,心中涌起黯然的愁绪。岸边的花朵沐浴着细雨,微风悠闲地拂过雨中的树木,转眼又是秋天来临。

逐句剖析

"钟山影里看楼台":在钟山的倒影中眺望楼台。

# 钟山:即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北郊。由于常年山顶紫雾缭绕而得名。

"江烟晚翠开":江面的烟雾在傍晚散开,显露出青翠的山色。

"六朝旧时明月":六朝时期曾照耀过古都的明月,

# 六朝:指建康,也就是南京。曾经是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的都城。

"清夜满秦淮":今夜依然清冷地洒满整条秦淮河。

# 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市,最后汇入长江。

"寂寞处":在寂寞的江畔,

# 寂寞处:“寂寞”二句:唐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两潮回":潮汐涨落往复回旋,

# 两潮:朝为潮,晚为汐。

"黯愁怀":心中涌起黯然的愁绪。

"汀花雨细":岸边的花朵沐浴着细雨,

"水树风闲":微风悠闲地拂过雨中的树木,

"又是秋来":转眼又是秋天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诉衷情·建康》是宋代词人仲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虽以“建康”为题,实则聚焦秋暮时分登临钟山远眺秦淮河畔的夜色。开篇两句勾勒江天暮色,继而由景入史,追忆六朝兴亡旧事。下阕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境,寄寓历史沧桑之思。收束处借景传情,暗含韶光易逝、羁旅孤寒的怅惘。全词意境苍茫幽邃,色调沉郁冷寂,兼具诗情与画意,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在虚实相生间完成对历史与人生的双重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僧人、词人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号蜜殊、安州老人、太平闲人、霅川空叟,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原为士子,因游荡不羁,被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遂弃家为浮屠。出家后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与苏轼友善,苏轼还为他写《安州老人食蜜歌》。仲殊能文善诗,词和诗皆操笔立就,尤善小词,每一阙出,人争传玩。其词清才丽藻,篇篇奇丽,字字清婉。《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念奴娇·水枫叶下》皆为名作。著有《宝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小令,也是一首怀古词。作品以建康秋夜为背景,通过钟山倒影、江烟晚翠、六朝明月等意象,虚实交织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历史沧桑与自然景致。全词通过清冷月色、寂寞潮声等意象群,既展现了北宋文人特有的历史忧思,又渗透着僧人词人仲殊对尘世变幻的禅意感悟。

2. 写作手法

倒装:此词巧用倒装,浑然天成。“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二句,实为江中倒影之景:唯有“江烟”渐散,方能见钟山翠色与楼台倒影相映成趣。词人先以“钟山影里”点出视觉焦点,后补叙“江烟晚翠开”的动态过程,倒装间既勾勒出暮色中秦淮河的朦胧美,又暗藏历史烟云的消散之意。此手法将实景虚化,使六朝旧影与当下秋意交织,强化了“怀古—悲秋”的时空纵深感。化用:此词化用前人诗意,浑然天成,“寂寞处,两潮回”一句,暗引刘禹锡《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典。原句以潮声写六朝兴废之寂寥,仲殊反其意而用之,将“空城”之景转为秦淮河畔的潮汐往复,既延续了历史沧桑感,又以“两潮”暗喻时光流转不息。潮声的“寂寞”与词人“黯愁怀”相呼应,将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交织,于清冷意境中透出深沉的历史喟叹,使怀古之思更显悠远绵长。

3. 分段赏析

“钟山影里看楼台”此句以虚实结合手法勾勒建康城景。钟山倒影映于江中,楼台与山影相叠,形成空间交错的画面。“影”字既点明观察视角,又暗含历史虚幻感,六朝楼台与自然山影交融,暗示繁华与沧桑的并存。“江烟晚翠开”“江烟”与“晚翠”构成暮色中的江景动态:烟雾渐散,翠色显露,倒装句式突出视觉层次。“开”字赋予静态画面以流动感,仿佛江面被暮色缓缓推开,引出下句的时空纵深。“六朝旧时明月”中“六朝”直指建康历史,“旧时明月”以永恒之月对比人事变迁。“旧时”二字凝缩历史沧桑,明月作为见证者,将六朝兴衰融入清冷月光,奠定全词怀古基调。“清夜满秦淮”中“清夜”呼应“旧时明月”,以澄澈夜色强化历史空寂感。“满”字既写月光铺洒秦淮河的静谧,又暗含繁华往昔的余韵。江水与月色交织,时空界限模糊,历史与当下浑然一体。“寂寞处,两潮回”化用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以潮汐涨落喻历史循环与人事寂寥。“两潮”既指早晚潮汐,亦暗喻朝代更迭。“回”字呼应“寂寞”,潮水往复却物是人非,深化物是人非的怅惘。“黯愁怀”直抒胸臆,收束上阕怀古,开启下阕悲秋。“黯”字点明愁绪深重,与“寂寞”“旧时”形成情感递进,将历史兴亡之叹转化为个人生命虚无的喟叹。“汀花雨细,水树风闲”以细腻笔触描摹秋景:汀花细雨、水畔风树,动静相宜。“细”与“闲”消解了壮阔气象,凸显秋日萧瑟中的纤弱与闲寂,与“寂寞”“黯愁”形成情感共振。“又是秋来”结句以季节更替收束全篇。“又是”暗含时光流逝的无奈,秋来既是自然规律,亦隐喻人生迟暮与历史循环。戛然而止的笔法,留余韵于秋意苍茫中。全词以时空双线结构展开,上阕溯古追昔,下阕寄情秋色,历史沉思与季节感怀互为表里,形成互文性叙事。作者以秋日意象为核心,既渲染了萧瑟的时序氛围,又暗含历史更迭的厚重感,若抽离其中任一维度,作品深沉的苍凉韵味便难以完整呈现。全篇聚焦秦淮河域展开艺术构思,通过烟波画舫、朱雀桥边等密集意象群,构建出时空交叠的审美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章法布局堪称词中典范。南宋黄昇在评点仲殊词作时特别指出:其《诉衷情》系列小令尤为精妙,每首都瑰丽非凡,句句清雅含蓄,高雅格调不逊色于盛唐诗人风骨。

4. 作品点评

仲殊《诉衷情·建康》以时空叠映手法构建怀古秋思。全词上阕怀古,下阕悲秋,怀古是悲秋的基础,悲秋是怀古深化,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秋意,同时又隐含着历史变换的沧桑。全篇以秦淮河为时空轴心,意象层叠铺陈,结句既收束季节流转,又暗含王朝迭代的苍茫感。黄昇评其小令“奇丽清婉”,此作尤见炼字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琪《暮春游小园》

下一篇:宋·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