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边花外":还记得,在小园边的百花丛外,
# 苑边花外:一作江头苑外。
"记得同朝退":我们一同退朝。
# 记得:一作常记。
"飞骑轧":马儿飞驰,
"鸣珂碎":马头的玉饰敲击作响。
# 珂:马笼头的装饰。
"齐歌云绕扇":宴会上,歌声像云,在羽扇旁萦绕,
# 歌:一作讴。
"赵舞风回带":舞蹈像风,在丝带间回旋。
"严鼓断":急促的鼓声突然停歇,
# 严鼓:急促的鼓声。
"杯盘狼藉犹相对":杯盘放得乱七八糟,我们仍相对欢笑。
# 狼藉:一作藉草。
"洒泪谁能会":就算挥洒泪水,我们又怎能再会?
"醉卧藤阴盖":只得醉卧在如伞盖般的藤阴。
"人已去":友人离去了,
"词空在":唯有词空空地还在。
"兔园高宴悄":朝中的美宴不复,
# 兔园:汉梁孝王园,指代朝廷。
"虎观英游改":宫廷中那些才智杰出人物的聚会也已经改变。
# 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虎观:汉宫中讲论经学之所。后泛指宫廷中讲学处。
"重感慨":再感慨,
"波涛万顷珠沉海":愁绪如万顷波涛中的小珠,沉入深海。
"少游得谪":秦少游被贬官,
"尝梦中作词云":曾经在梦中作词,词中说:“
"醉卧古藤阴下":醉卧在古藤树荫下,
"了不知南北":了然不知南北。”
"竟以元符庚辰死于藤州光华亭上":(友人秦观)竟于元符庚辰年在光华亭中去世。
# 藤州:州治在广西藤县。,元符庚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崇宁甲申":崇宁甲申年间,
# 崇宁甲申: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
"庭坚窜宜州":我来到宜州,
"道过衡阳":途中路过衡阳。
"览其遗墨":我看了秦观的遗迹,
"始追和其《千秋岁》词":开始追和他的《千秋岁》一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友人悼念与身世感慨的词,描绘了往昔与秦观同朝为官的欢乐,展现友人离世后的悲叹,表达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自身的身世之痛。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写“飞骑轧,鸣珂碎”的欢乐场景,与下片“洒泪谁能会”的悲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政治变故带来的巨大落差。引用:下片“醉卧藤阴盖”引用秦观《好事近》中的句子,由词及人,感慨秦观离世,强化对友人的痛惜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回溯往昔在朝为官时的欢愉岁月。开篇“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以简洁笔触点出回忆起点,将读者带入昔日退朝场景。“飞骑轧,鸣珂碎”生动勾勒出众人退朝后,骑着快马并辔而行,马饰相撞发出清脆声响的欢快情状,尽显意气风发之态。“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则细致描绘公余生活,齐国歌女歌声婉转,如云雾绕扇;赵国舞女舞姿曼妙,衣带随风回旋,声色之娱跃然纸上。这些描写意在凸显他们仕途得意时的豪情与融洽情谊,而“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更以更鼓停歇、酒宴已散,众人却仍意犹未尽相对而坐的画面,暗示彼时纵谈国事、谈诗论文的畅快场景,流露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深切怀念。在此处,词人将回忆中的画面层层铺展,从退朝路上的喧嚣,到宴饮时的欢愉,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温情的生活画卷,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为下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下片笔锋陡转,聚焦对秦观的深切悼念。“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开篇直抒胸臆,以无人理解的悲泪,倾诉内心的哀伤,这哀伤既是对秦观的悼念,也是对自身被贬命运的悲叹。借秦观《好事近》中“醉卧藤阴盖”之句,由词及人,感慨“人已去,词空在”,将对友人离世的痛惜之情推向高潮。“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用曾经热闹非凡的兔园盛宴归于寂静、宫廷讲学处的英才雅集不再,侧面烘托秦观离世带来的巨大空缺,进一步强化痛惜之感。结尾“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以波澜壮阔却又深沉悲怆的意象,将所有感慨凝聚,秦观如明珠沉海,其离世不仅是挚友的消逝,更是文坛英才的陨落,集中且强烈地抒发了黄庭坚难以平复的沉痛与惋惜。词人在此处将个人的悲伤与对人才凋零的慨叹融为一体,用“波涛万顷”的宏大场景,反衬出失去挚友的孤寂与绝望,使得这份哀思更显厚重绵长,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深沉笔触追和秦观,以今昔场景强烈对比,寄寓悼友深情与身世之叹。“波涛万顷珠沉海”为点睛之笔,尽显沉郁顿挫之美。
# “波涛万顷珠沉海”和秦词末句“落红万点愁如海”相比,不相伯仲,比起孔毅甫和词末句“仙山杳杳空云海”,却又要劲健、形象得多。
近代文学评论家唐圭璋
# 《千秋岁》一词,黄庭坚使用跌宕起伏的笔法使词呈现出波澜起伏的曲折美。
学者、西北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王早娟
上一篇:宋·宋自逊《贺新郎·唤起东坡老》
下一篇:宋·陈师道《南乡子·急雨打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