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
shē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3
xuān
shì
qiú
xián
fǎng
访
zhú
chén
jiǎ
shēng
cái
diào
gèng
lún
lián
bàn
qián
wèn
cāng
shēng
wèn
guǐ
shén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社稷只问起鬼神之事。

逐句剖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

# 逐臣: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访:咨询,征求意见。,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 无伦:无人能比。,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

# 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虚:徒然。,可怜:可惜。

"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百姓社稷只问起鬼神之事。

# 问鬼神:聊些鬼神的事。,苍生:指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贾生》是唐代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见于《唐诗三百首》等选集。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表面写汉文帝求贤,实则讽刺其不能识贤、任贤,着眼于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其无法发挥政治作用。借古讽今是主要手法,以汉喻唐,揭露晚唐帝王服药求仙、荒于政事的昏庸。开篇“宣室求贤访逐臣”营造求贤假象,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强调贾谊才华,后两句笔锋一转,“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强烈讽刺文帝重鬼神轻苍生。全诗寓慨于讽,深刻有力,在同情贾谊怀才不遇中,寄寓着诗人自身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贾生》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称,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李商隐受桂州刺史郑亚委派前往昭州任郡守,途中创作了此诗。当时李商隐仕途不顺,屡遭排挤,借咏叹贾谊的经历,感慨自身怀才不遇,也对晚唐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现状予以讽刺。而杨柳则提出,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滞留荆巴时期写下此诗。彼时李商隐在政治上仍不得志,在漂泊中借古事抒发内心对贤才被弃的愤懑与自身境遇的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贾生》体裁为七言绝句,题材属咏史诗。全诗借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却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历史事件,托古讽今。主题在于批判晚唐统治者表面求贤,实则昏庸,不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上的作用,只顾迷信鬼神之事。同时,诗人借贾谊怀才不遇的遭遇,抒发自身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在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讽刺中,饱含着深沉的无奈与悲愤。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借汉文帝与贾谊之事,表面批判汉文帝求贤却不用贤,实质影射晚唐统治者迷信鬼神、荒于政事、不重视人才,借古事对当下现实进行深刻讽刺,表达对时政的不满。细节描写:“可怜夜半虚前席”一句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描绘汉文帝在半夜时向前移动坐席,靠近贾谊,认真倾听的样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汉文帝看似重视贾谊,实则是对鬼神之事的痴迷,而不是真正关心国家和百姓。这一细节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李商隐的《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的佳作。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独特情节,借古事以抒今情,深刻讽刺了晚唐帝王的昏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开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诗人纯从正面着笔,毫无贬意。“求”“访”二字,将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求贤”到寻访放逐之臣,更显其广纳贤才的决心。次句对贾谊才华风调的夸赞,侧面烘托出贾谊年少才俊、风采照人的形象,让诗歌充满形象感与咏叹情调。​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堪称全诗枢纽。“夜半前席”这一细节,生动描绘出汉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模样,使历史场景鲜活可触,尽显李商隐善于选取典型细节、“从小物寄慨”的高超艺术手法。而“可怜”二字的加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隐含冷隽嘲讽,为末句蓄势,引发读者对汉文帝重贤之举的怀疑。​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如利箭直中靶心。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甚至“夜半前席”,却并非为了治国安民之道,而是询问鬼神本原问题。通过“问”与“不问”的鲜明对照,诗人将讽刺之意表露无遗,同时巧妙融合了对君王昏聩弃贤和贤士怀才不遇的双重感慨。​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的《贾生》以独特视角与高超艺术手法,成为咏史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中对汉文帝与贾谊故事的巧妙剪裁,借古讽今,将批判矛头精准指向晚唐帝王,深刻揭示其昏庸本质。从写作手法看,欲抑先扬的运用,开篇对汉文帝求贤的极力渲染,与后文“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唐形成鲜明反差,极大增强讽刺效果。细节描写细腻入微,“夜半前席”生动还原历史场景,为讽刺蓄势。对比映衬手法下,“问”与“不问”的对照直击要害。全诗辞锋犀利却又含蓄委婉,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广阔思考空间,尽显李商隐诗歌深沉蕴藉、含蓄绵邈的独特风格,在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影射中,引发后人对人才境遇与统治者作为的无尽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秋思》

下一篇: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