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莫东篱湿露华":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 东篱:晋·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
"依前金靥照泥沙":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
# 金靥:唐、五代妇女在颊上点染的一种金黄色妆饰。
"世情儿女无高韵":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
# 高韵:高雅的风度、爱好。
"只看重阳一日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重阳节后菊花独自开放的景象,并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世俗浮华的淡然态度和对真正美好事物的珍视。范成大通过对菊花在寂寞东篱下湿露中依然金黄灿烂的形象描写,既展现了菊花不畏寒霜、独立自守的高洁品质,又讽刺了世人只在重阳节时赏菊而忽视其平日美丽的短视行为。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寂寞东篱湿露华”与“依前金靥照泥沙”的对比,突显出菊花在无人观赏时依然保持其美丽和高洁的品质。前者描绘了菊花独自开放于寂静之处,后者则强调即使没有观众,菊花依旧光彩夺目,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菊花的坚韧,也暗示了人世间浮华的短暂。象征:“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这里用重阳节赏菊这一习俗象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表面追求,而忽视了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日常之中。菊花象征着高洁、独立的精神境界,而世人对它的短暂关注则象征了世俗的虚荣与短视。反衬:以虚衬实,以“湿露华”和“照泥沙”来反衬菊花的清高孤傲。尽管环境恶劣,菊花依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美丽,这种反衬手法不仅强化了菊花的形象,也加深了对世俗眼光浅薄的认识。
3. 分段赏析
这首《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和人世间的淡然态度。起句“寂寞东篱湿露华”,描绘了重阳节后菊花独自开放于寂静的东篱之下,带着湿露却依旧鲜嫩可爱的景象。“寂寞”与“湿露华”的对比突显了菊花无人观赏的可惜之处,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既展现了菊花的美丽,也暗示了它被忽视的现状。第二句“依前金靥照泥沙”进一步强调了菊花之美并未因时间流逝而改变,“依前”表明菊花的美丽不亚于重阳之前,“金靥”形容菊蕊的金黄灿烂,“照泥沙”则有伤叹之意,表达了即便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菊花依然光彩夺目,然而这种辉煌仅独照泥沙,令人惋惜。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通过对世俗之人的讽刺,深化了主题。这里“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他们缺乏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追求的是福寿而非真正赏花的乐趣。这几句不仅批判了世人短视、追求表面热闹的行为,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真正美好事物——如菊花般高洁品质的珍视和追求。此诗借看菊之事刺世人庸俗,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虚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远离尘嚣、坚守内心宁静的态度。单句赏析方面,“依前金靥照泥沙”一句尤为传神,通过细致描写菊花的形态和环境,赋予了菊花一种孤独但不失尊严的形象,同时也隐喻了世间美好事物往往被忽视的事实。“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两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讽刺手法,揭示了人们对于美的肤浅理解,强调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形式或短暂的关注。这些句子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美、价值与人生哲理的深刻讨论,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菊花的赞美,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4. 作品点评
《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浮华的淡然态度及对真正美好事物的珍视。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菊花在重阳节后的孤独美丽,以及世人在追求名利时的短视行为,从而反映了时光流转和人生虚幻的主题。
上一篇:宋·胡仲弓《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