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gān
xiǎo
xíng
jīn
xiān
zhái
wǎng
huáng
gōng
yǒu
tōng
dào
líng
rén
lǎo
wèn
è
hǎo
liǎng
dǎo

译文

大的葫芦变得干枯,小的葫芦用来售卖。一个(葫芦)存放在金仙的住宅,一个(葫芦)存放在黄公的酒垆。拥有这些(葫芦)就能通达大道,没有这些(葫芦)就会让人衰老。不去过问是恶还是好,两个葫芦都倒下来。

逐句剖析

"大葫芦干枯":大的葫芦变得干枯,

"小葫芦行酤":小的葫芦用来售卖。

"一居金仙宅":一个(葫芦)存放在金仙的住宅,

# 居:一作“住”。

"一往黄公垆":一个(葫芦)存放在黄公的酒垆。

"有此通大道":拥有这些(葫芦)就能通达大道,

"无此令人老":没有这些(葫芦)就会让人衰老。

# 老:原校:一作恼。

"不问恶与好":不去过问是恶还是好,

"两葫芦俱倒":两个葫芦都倒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葫芦颂》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葫芦为吟咏对象,主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开篇“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描绘出大小葫芦不同的状态,为后文铺垫;接着“一住金仙宅,一住黄公垆”,借葫芦所处的不同环境,暗喻不同的人生境遇;“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点明葫芦仿佛是通往人生大道的关键,没有它则会让人在岁月中徒然衰老;最后“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以两葫芦最终倒下,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境遇的豁达与超脱。写作上,运用了象征手法,葫芦象征着某种能让人领悟人生真谛的事物或状态,以小见大,借物抒情。整首诗看似在写葫芦,实则是通过葫芦来探讨人生,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人生境遇的思考。诗歌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藏着黄庭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作品中善于以寻常事物寄寓哲理的特点,读来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大葫芦”和“小葫芦”来言志,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以及它们分别居于“金仙宅”和“黄公垆”,实则是以葫芦的不同状态和所处环境,象征不同的人生境遇和选择,表达自己对人生、对道的思考。对比:“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运用对比手法,将拥有某种东西(这里可理解为对道的领悟或某种处世之道)能通向大道,与没有这种东西会使人衰老进行对比,突出了“此”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赋:整首诗采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地描述了葫芦的状态、所在之处以及其与大道、人生的关联,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隐晦,直接表达出诗人的观点和情感,使诗歌表意清晰明了。

2. 分段赏析

《葫芦颂》第一句“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开篇简洁直白地描绘出大葫芦已然干枯,小葫芦拿去售卖的景象,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葫芦不同状态的描述,为后文做铺垫。“行沽”二字点明小葫芦的用途,也让画面更具生活气息。第二句“一住金仙宅,一住黄公垆”,运用了列举的手法,写出两个葫芦不同的去处,一个在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个在卖酒的场所,营造出一种对比的效果。此处虽未直接抒情,但通过这种对比,暗示了葫芦在不同环境中的境遇,引发读者的思考。第三句“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此句为全诗的关键,“此”指代葫芦,诗人认为拥有葫芦便能通往大道,没有葫芦则会让人衰老,运用夸张的表达技巧,强调了葫芦对于通达大道的重要性,也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某种生活方式或精神寄托的追求。从内容主题上看,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寻大道的向往。第四句“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结尾句以一种豁达、洒脱的态度作结,不管好坏,两个葫芦最终都倒下,仿佛在告诉人们不必过于执着事物的好坏,应顺其自然。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超脱、旷达的情感主旨,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五日登北山望竞渡》

下一篇:宋·姚勉《绿阴》

猜你喜欢